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李乃华 丁力:理论经济学的“深源强震”

  我们正处于伟大革命的时代。

  时代的革命要求经济学率先充当思想革命的先锋。

  经济学还属于年轻的科学,在中国尤显幼稚。经济学不是通常所见的政策注释学,或仅用来预告股市飙升、楼市涨价。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有较快的增长,现在面临严重的危机;在另一方面,虽然经济理论可以做到价值中立,在运用中却又无法与政治现实、社会伦理割裂。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经济的当下困境是由对经济理论的误读和曲解导致的。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求对经济理论做更深入的探讨,还要求了解中国当初走偏的岔路口在哪里。

  因此,我们需要一场经济学的革命。学术界的革命意味着打破现有“范式”,建立起新的“范式”。超越旧的理论范式属于“深源强震”。这场革命勾画出新的“建筑”结构,将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发展。

  白若冰的《生产价值论——兼论价格与货币》于201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一部相当纯粹的理论经济学著作,有严密的逻辑、完整的概念,与现实保持着超脱的距离,又在平静的语言中包含着冲击性思想,读罢深受震撼。我相信,《生产价值论》将引起一场“深源强震”性的经济学革命。因其“深源”,许多人或许感受不到其实际强度,但《生产价值论》必将在地层深处引起震波,从而改变经济学在中国的面貌。

  生产价值

  白若冰对经济学的研究始于马克思的《资本论》,那是在文革的艰难时期。因此,他的思考与中国经济学曾经的主流有同一个源头,一脉相承。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停留在外国人百余年前写的一本书上。早在1983年,白若冰就已经完成《生产价值论》的上篇。当时,他是“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成员,这个由回城知青组成的“组”推动了农村改革——30年改革开放实际迈出的第一步,也造就了多位后来知名的学者和官员。白若冰没有走职业学术研究之路,也没有踏上仕途。在下海经商之后,他仍一直在思考经济学问题。

  白若冰承认他继承了马克思的哲学方法和政治立场,但他不是原教旨主义者。在《资本论》中,“劳动”是马克思立论的基础。在《生产价值论》中,白若冰选择“生产”作为研究的对象和起点。至于两者的区别,他认为,“劳动”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体力和脑力的运用”,从主体来看生产;而“生产”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直接过程”,从主客体的统一来看劳动。显然,“生产”具有更丰富的内涵。用“生产”置换“劳动”,可以摆脱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困境,如是劳动还是效用决定价值之争,还避免了对人的“贬低”。人不仅仅是劳动力,还有创造力。

  “生产价值论”是一个综合概念,通过“生产时间表现为价值”、“社会必要生产时间决定价值量”、“等量生产时间获取等量价值”这三个命题,说明“凡进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形成。”他认为:“社会可以是交换的社会,但经济最终必是生产的经济。”

  价值与货币

  价值理论是理论经济学大厦的基石。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把价值表达为同商品经济相伴而生的经济学范畴,把劳动力商品价值界定为资本主义经济本质规定的标志性范畴。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把价值与价格相等同,价值就是价格。两者被混淆了,造成理论的混乱。《生产价值论》从生产创造价值价值的角度抽象出价值一般,区分出价值的永恒性规定与价格的过渡性特点。价值规律是任何经济活动的永恒性规律,商品交换及价格波动仅仅是特定的历史表现形式。价值的创造与资本的功能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资本也是一个永恒性的范畴。

  白若冰认为,生产时间表现为价值。交换创造价格;价格在交换比例中实现。他说:交换是社会实现的形式,也是个人实现的形式,“没有交换就没有自由。”

  在过去近百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中,由于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偏失,导致了经济制度选择的失误,从而使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走向极其危险的坍缩境地。白若冰说:唯有“生产关系”和制度的变革才是解决现实经济矛盾的关键。他的探讨很有成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社会主义理论。

  商品与银行

  货币从商品世界独立出来,从商品的伴侣逐步演变为商品的对立物。货币背离了作为特殊商品的本质属性,狂妄自大地成为商品世界的奴隶主和“彼得大帝”。银行因货币而产生;金融业因银行而兴隆;因为金融业,商品价值贬值;超发货币,商品贬值,通货膨胀的妖魔粉墨登场了,于是发生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美元这个“盖世英雄”,美元霸权剥夺世界其他地方的财富。《生产价值论》从商品与货币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定出发,大胆地提出商品银行这一革命性构想。其前提是,在有真实完整的商品生产和资源储备信息基础上,发放货币“贷款”在技术上就可以用发放等价“商品”代替。这是一个复杂的设计,书中有详细论述。商品银行能够很好地监督虚拟经济的活动。他认为,导致目前这场危机的金融衍生品永远不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和基础。

  白若冰以科学的逻辑解剖了通货膨胀这一祸民害世的元凶,揭示了不同经济制度国家同样发生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逻辑必然。倘能建立商品银行,当今横行霸道的货币银行家才可能走向理性和冷静。没有肥皂,肥皂泡从何而来?人类本性的缺陷需要在创新实践中校正和改善。

  人民与资本

  在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人民是最庄严、最流行的口号,而资本则是禁区,被当作腐朽的资本主义的标签。然而,从这些国家的公民的实际权益看,他们是彻底的无产者,并注定是永远的无产者。社会主义改革引入了商品经济制度,资本在市场经济的运动中也一并而来,逐步显示为商品价值创造之母。但是,人民与资本,这两个原本水火不相容的意识形态范畴,在理论上仍然不能兼容,还需要口号连接。它们在《生产价值论》中获得了协调。

  按照《生产价值论》,既然资本与价值是孪生的经济范畴,它不仅不是必然的剥削工具,而且是人民创造价值、分享利益的手段。人民掌握的资本越多,他们经济自由程度越高,经济民主越充分,幸福指数越高。在资本高度社会化的基础上,自然生长出人民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人民资本不是国家资本,后者必然堕落为官僚资本、权贵资本,尽管总是打着“人民”的幌子。白若冰指出:“人民占有同官僚(国家)占有是两个不同主体、不同性质的占有。对社会主义而言,国家所有并不代表社会所有。”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决定性的,社会主义的特点应是自由、活跃的社会,不是无所不在的国家。《生产价值论》说:“经济起点是占有的、交换的生产,终点是收益的分配。”从起点到终点,所有公民都应该获得占有、交换和分配的平等机会。没有普遍的占有,没有普遍的收益,生产将失去普遍的社会意义,至少对社会主义是这样。

  商品经济不是完全的经济形态,还需要继续成长为资本经济。白若冰认为:“占有的交换,使生产要素变为商品,商品经济变成资本经济。”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资本经济也必然是最后的归宿,但它的内涵与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逻辑与未来

  马克思的《资本论》使用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在20世纪初,奥地利学派以人的“主观”为出发点,批评当时盛行的历史学派。白若冰具有极为扎实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力,但没有落入意识形态的窠臼。他把逻辑与历史统一在一起,也没有忽视人的“主观”对经济的重大作用。《生产价值论》不仅将逻辑与历史统一起来,而且将逻辑与未来统一起来。通过逻辑结构的全新的概念体系,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必然性和科学性。白若冰也不反对资本主义。他认为,发展“个体”是发展“群体”的方式之一;作为社会价值,人民原则和个人原则具有同等意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不同社会价值取向的结果,也具有同等意义。重要的是人的解放。他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在逻辑推理中,白若冰在《生产价值论》中展示了理性的人民情怀和社会主义信念,读者一定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

  我们可以从逻辑推导出时代的革命,由逻辑推出的革命创造未来!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