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王则柯:经济学家和教科书(二之二)

 ——5月19日在人大汉青研究院的讲座,发表在《经济学家茶座》总49辑
   张五常教授的功德
   我对于《经济解释》的一点意见,就从商品的不同界说开始。
   张教授是赫胥累弗的出类拔萃的弟子,则柯只是赫胥累弗众多读者当中普通的一员,岂敢将天比地?但是有了赫胥累弗这个参照,比较容易说明这个具体问题。赫胥累弗的《价格理论与应用》,作为微观经济学第一门课程,自然是“为一般读者下笔”的。现在张五常教授的《经济解释》也是“为一般读者下笔”的,那么在我们“一般读者”看来,难免觉得赫胥累弗的《价格理论与应用》,比起张五常教授的《经济解释》来,要好读得多。
   毕竟是性情中人。平素给人张狂印象的张五常教授,对于他的恩师,还是非常恭敬的。在我抱怨以后,他找来恩师的这个课本,组织李俊慧和周燕翻译,并且深情写了《受教的经历——为老师的课本序》,交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两位译者在求学的时候,都选过我的课,我知道她们基础很好,做事认真。翻译出版的整个工程,历时至少三年,可谓精工慢活,翻阅之下,觉得质量大体上不错。恩师的这个课本,想必勾起五常教授动情的回忆,他在《为老师的课本序》中写道:“(这个课本)1976年初版之前,赫师寄文稿给我,让我提供意见。我一看就知道自己不可能赚教科书的钱,需要的苦心经营吓倒了我。”非常谦恭。
   不知道张五常教授是否仍然坚持他的《经济解释》,会把斯密、马歇尔和费雪“全盖过”。但是至少,他不会认为自己的《经济解释》能够把老师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全盖过”。
   翻译出版老师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张五常教授他们,为中国经济学学子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
   目前国内流行的另外一本微观经济学课本,是范里安的《中级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范里安课本的好处是概念体系清楚,讲究剪裁,知识点分布比较均匀,每章的份量相若,便于老师教学。缺点是启发性的习题比较少,还有个别顽固坚持的错误。赫胥累弗这个课本最大的好处,则是提供思想,别的著作在这方面可以说真是望尘莫及。一些珍贵例子,不在于具体的方法或者技巧,甚至也不在于具体的概念,内心珍贵的是经济学思想和理念的浸润。所谓润物细无声。另外,赫胥累弗的思考讨论题,匠心独运,留给读者很大的思考空间。我自己不仅当年受益匪浅,后来也一再有新的体会。
   由于价格变量在其中的基本重要性,大体上数学用得不是太多的微观经济学,也叫做价格理论。最近听到一种感叹,说“价格理论失传了”。我不这么看。而且我还认为,微观经济学入门,赫胥累弗的《价格理论与应用》,是不可多得的好课本。
   择优配置原理
   张五常教授宣称经济学“来来去去”都是两招基本的原理,那就是自利假设和需求定律。他在《经济解释》说这个需求定律是经济学的灵魂,“任何经济学者可单看他对这个定律的操纵就知道作者的斤两如何”。
   这里我想说的是,至少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茅于轼教授看重的“择优配置原理”,才是真正的灵魂。
   需求定律说的是“价格下降需求量就会上升”这样的事情,这种观察,本身是非常朴素的。微观经济学从“看不见的手”为代表的描述,到“择优配置原理”为代表的刻画,是经济学“边际分析革命”的结果。从此,经济学变得不再沉闷。
   有趣的是,赫胥累弗1976年初版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是这样表达择优配置原理的:
   X的边际效用 / X的价格 = Y的边际效用 / Y的价格             (1)
   而在赫胥累弗教授生前2005年的第7版,上述表达已经与时俱进,变成简洁得多的
   MUX / PX = MUY / PY                                         (2)
   如果倒退回去,在1948年初版的萨缪尔森《经济学》,上述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条件,还只采用完全“日常语言式”的叙述:
   The price ratio of the two goods is exactly equal to the relative extra utility.         (3)
   只是到了第524页讲生产者理论的择优配置的时候,作者才使用了一点点半数学形式的表述,那就是
   劳动的边际产出 / 劳动的价格 = 资本的边际产出 / 资本的价格 =……     (4)
   从完全“日常语言式”的叙述(3),进步到半数学形式的(4),再进步到(1),最后进步到简洁的(2),真是艰难的历程啊。现在,已经没有人愿意退回去了吧。
   大家知道,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完成经济学“边际分析革命”的大师,他把微分方法引进经济学的讨论。我们一直听说作为数学博士的马歇尔,在利用数学方法做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以后,要小心翼翼把整个研究“翻译”成“日常语言”,隐蔽所有的数学痕迹,才把研究公诸于世。翻阅1948年初版的萨缪尔森《经济学》,已经能够让我们略略体会当年这些经济学大师面对的非常不利索的经济学语境。这应该也是那时候经济学仍然被称为是“一门沉闷的科学”的另外一个原因。
   邹至庄教授不久前在《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中国经济学教育与研究的方向》,谈到“近年的研究发展只能是经济学或其他学科知识库的一小部分。主要的经济问题基本上可以用本科或研究生一年级教科书的知识解决。”的确,好的教科书足以让我们看清楚许多问题。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