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资本论》创作史的再发掘

  萧灼基笔下的《马克思传》、《恩格斯传》,对马恩经济理论的系统归纳和概括,有独到的心得――

  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教授萧灼基同志的《马克思传》(近60万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社同时再版了1985年出版过的《恩格斯传》(近50万字)。同一个作者独立创作了两部革命导师厚实的、高水平的传记,这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一个创举,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史的突出贡献。据我所知,以往只有苏联著名学者梁赞诺夫在上世纪20年代写过一部马克思恩格斯合传,另有德国格姆科夫领导的写作班子于1967年和1972年分别出版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其他学者有的只写过马克思传,如德国的梅林、英国的麦克莱伦,有的只写过恩格斯传,如德国的迈耶尔、苏联的斯捷潘诺娃(以上所列均有中文译本)。

  拜读萧灼基同志赠送我的这两部著作,感到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注重把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与理论创新结合起来,指出两位革命导师既是伟大革命家,又是卓越思想家,更突出了“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革命家”的光辉形象。书中用翔实的材料叙述了马克思、恩格斯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过程,他们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所作的不懈努力,他们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在第一国际时期和恩格斯在第二国际早期为团结和壮大工人运动、反对各种错误思潮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结合两位导师各个时期的斗争实践,作者细致刻画了他们的理论活动,阐释了相关著作的写作背景和基本内容。这样论述清晰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同革命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深深扎根于实践斗争之中的。

  第二,理论概括上有创新。作者在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对其经济理论的系统归纳与概括有自己的独到心得。以《资本论》为例,作者在《马克思传》中,对于《资本论》创作史的分期提出了有别于其他学者的观点。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成熟程度和《资本论》整个科学体系的完善程度,把《资本论》创作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3-1849)是创作《资本论》的准备阶段,马克思经济学说基本形成。这个阶段,马克思奠定了《资本论》的方法论基础,并且已经知道了剩余价值的存在及其是如何产生的。第二阶段(1850-1865)是写作《资本论》手稿,马克思经济学说基本建立阶段。这个阶段,马克思写了《资本论》的三部手稿,研究了《资本论》理论部分和剩余价值学说史部分的所有重要问题,建立了《资本论》的科学体系。第三阶段(1866-1883),《资本论》第一卷于1866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广泛传播,随后继续修改《资本论》第二、三卷。作者的历史分期,既不同于苏联学者列昂捷耶夫的划分,也有别于国内学者孙开镛等人的划分,堪称一种新见解。

  不过,这两部传记不免也有欠缺。作者专攻经济学,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社会主义学等方面的创新显然论述不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也缺少高度的概括。对于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活动也写得过于简略,例如对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总结,就很不充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原始文献,中译本已出版15卷,作者都未用上。书中还有一些提法值得商榷。如说1852年共产主义者同盟解散是由于“同盟已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传》第292页),其实同盟是在欧洲1848年革命失败后处于恶劣环境中被迫解散的,它远未完成其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还有,两部传记都说:共产主义者同盟“新章程以民主集中制代替原来的宗派的密谋的组织原则。”(第172、91页)实际上新章程是以民主制组织原则代替原来的集中制组织原则。民主制与集中制本来是两种对立的组织原则,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民主党在沙皇专制制度统治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才把两者糅合为“民主(的)集中制”。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