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为伊消得人憔悴

  200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国内3个影响力最大、会员最多的经济学专业网站:中国经济网(www.ce.cn)、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www.efnchina.com)和人大经济论坛(www.pinggu.org)携手,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以“我读人大社经济学书”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本文获纪念奖。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整整30周年。中国经济在这30年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中国的经济学著作的出版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的国外、国内经济学学术著作、教材,为中国经济学政、产、学、研各界提供了理论武装。这一时期,为顺应改革发展的需要,经济类书籍层出不强,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但是,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设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仍然53年如一日地“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为经济的门徒和参与经济工作的后辈,我们几乎都曾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地读过人大版的经济学书,甚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然,这里的“憔悴”并非自身的疲倦困乏,而是我们通过阅读人大版的经济学书,才有了更广的思维、更多的思索和更深的思想,颇有“三月不知肉味”之得。因为在我看来,人大版经济学书有以下几大特色。

  作者群大师辈出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大学本身就是一所历史悠久,蜚声海外,以人文科学见长的名校。其中,有以西方经济学见长的高鸿业教授,有金融学的泰斗黄达教授,不胜枚举。仅以高鸿业教授为例,在中国的大学中,他的名字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西方经济学:第一位把诺贝尔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译成中文;最先在人大讲授西方经济学;主编的《西方经济学》被全国近1000万大学生使用;其课堂讲义被当作考研“红宝书”。或许,作为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你我来自于不同的院校,但都有相似的经历,《西方经济学》教材就是我们联系的纽带之一。难能可贵的是,高老师不负年迈,依然坚持修订,不断完善该书的内容。当我捧起那上下两册的黄皮老书时,不由得想起那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者群引领潮流

  在力促本土作者的同时,人大出版社依然不忘“洋为中用”,多年来翻译出版了一批又一批的好书。其中,许多书籍都堪称经典,以至于现在一看见那种旧版黑白的“人大式”封面,不觉唤起我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怀念。其中,人大版的译著有一种引流潮流的气魄。大凡国外推出新版原著,人大社几乎第一时间组织翻译出版——这种与时俱进的优秀已然成为一种习惯。资深教授陈雨露等翻译兹维•博迪的《投资学》到了第四版,张帆、梁晓钟所译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已是第五版,郑艳文主译、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著《货币金融学》目前达到第七版。正是这种“人大速度”,让广大读者们受惠颇深。

  品牌群一支独秀

  作为高校出版社,人大出版社在出版经济学书的同时,秉承“出教材学术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的理念,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始终坚持图书品牌体系的建设,以一系列优秀的出版物传播先进文化。正因如此,“人大质量”广为流传。其中,就有我特别熟悉和喜爱的斯蒂芬•P•罗宾斯的《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拉斯•特维德的《金融心理学》、加里•德斯勒的《人力资源管理》等。同时,人大社还推出了一批英文原版经济学和相关教材,很受广大读者喜爱。此外,由恩师郭毅教授和梅清豪教授分别主译唐纳德•R•库珀的《商业研究方法》以及菲利浦•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也分别交由人大社出版。

  读者群后生可畏

  人大社在大师与读者间建起了沟通的桥梁,在世界与中国间架起了交流的纽带。得益于人大社,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经济学子和经济学人,更重要的是借助图书形式教育成功许多“完整的人”和“真正的人”。其中,不少人大社的读者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中流砥柱。你可以上人大经济论坛上看看,就知道现在的经济类学子有着多么丰富的思想,多么深刻的观点,多么广阔的视野!

  编辑群眼界高远

  经济学书籍相呼应,人大社还出版了包括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行政学、人口学、环境学、新闻学、档案学、管理学、会计学、商品学、历史学、语言文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艺术等在内的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其中,许多教材多次再版,一些教材发行数量高达数百万册。人大社的编辑们始终以促进我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读者我也受益匪浅。现在,人大社已成为经济学方面的出版重镇,成为经济学前瞻性理论的传播基地。

  此正是:

  书到用时方恨少,人大品牌美誉高。
  大师辈出甘俯首,著译引领时代潮。
  不畏浮云遮望眼,探求真理求是好;
  追忆经济世纪交,编辑共促文化茂。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