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学向空间维度的演进——读《空间经济学——城市、区

  本文获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经济学著作书评征文活动二等奖

  根据经济学的传统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的资源如何配置的一门学科。对于资源的配置,目前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侧重于研究稀缺资源在不同的使用用途上的分配问题。当考虑到长期的经济增长问题时,稀缺资源在时间上的配置也被考虑到,例如跨期消费与动态经济等问题。但是长久以来,新古典经济学家往往忽略了稀缺资源在空间中的配置问题,例如,在现实经济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经济集聚现象?为什么外商直接投资在空间的分布如此的不均匀?为什么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如此之大?等等,这些问题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中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解答,但是这些问题恰恰是我们在现实中所遇到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与经济活动的空间维度有关的,都涉及到经济地理问题,而新古典经济学恰恰缺少空间维度。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Krugman,1991b)所说:“我突然意识到,作为国际经济学家,在我的大部分职业生涯中,我所思考和写作的都是和经济地理有关,而我竟然没有意识到。”

  缺乏合适的分析工具来处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技术方面原因使空间维度长久以来徘徊于主流经济学之外。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假设是规模报酬不变,在规模不变的世界里,经济活动应该是均质分配的,或者说是以“后院资本主义”(backyard capitalism)为特征的,即每个家庭或小团体都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大部分产品。但是,现实世界的显著特征却是经济活动空间的集中分布,或者我们称其为集聚。例如,人口稠密的城市与人口稀疏的农村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往往集中在少数区域,甚至在城市中,我们也会发现大量商家集中在一起的商业街。尽管由于气候、资源和土地肥沃程度不同会导致部分地区的人口或经济活动分布不均匀,但是这并不足以解释如此众多的集聚现象。经济活动在空间的集聚必然涉及到某种形式的规模收益递增,不幸的是,规模收益递增常常给经济学家们带来麻烦,这种假设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是不相容的,即使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某种技巧解决,但还是会影响到均衡的存在性和稳定性。由于经济学家们不知到如何把空间问题模型化,因此,就将它们抛在脑后了。

  此外,经济学家们对于空间问题的忽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大卫.李嘉图的著作及其影响。李嘉图用比较成本取代了空间因素的作用,通过将空间差异弱化为土地生产力的差异,从而将空间因素从主流经济理论中剔除出去。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空间问题为主流经济学所忽略。甚至在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范式中也不存在空间因素,他们把在不同地点交易的同一物品当作不同物品来处理,从而抽象掉空间因素。

  经济学对空间问题的重新审视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这一时期,对现实的关注激发了人们对空间经济的研究兴趣,特别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们试图通过将欧洲内部的国际经济学与美国内部的区域经济学进行比较,从而增加对这种深层次一体化运动机制的理解,都极大地推动了对该领域的研究。与此同时,一直困扰空间经济学发展的用于处理规模报酬递增的技术在此期间也得到发展,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Dixit and Stiglitz,1977)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概念模型化,第一次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开始建立容易处理的竞争模型(简称D-S模型),将规模报酬递增纳入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克鲁格曼(Krugman,1991a)开创性地将D-S模型的分析技术用于空间经济问题的研究,开创了空间经济学。而由藤田昌久、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于1999年共同合作出版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 可以看作是该领域的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三位学者构建了一个新的空间经济研究框架——KFV框架,该框架利用具有微观经济基础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集聚力与分散力对经济区位的决定作用。

  众所周知,传统的区域经济学虽然名为经济学,但其研究方法却是非经济学。因此,区域经济学长久以来为主流经济学家所忽视。另一方面,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由于缺少对空间维度的审视被称为“没有空间维度的仙境”。 这本专著的出版解决了区域经济学非经济学的尴尬局面,使区域经济学溶入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之中;另一方面,该书的出版还实现了新古典经济学向空间维度的拓展,完成了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因此,与其说是这三位学者开创了一门学科,不如说是他们试图利用这一框架把区域经济问题重新纳入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畴。空间经济学也是继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之后,规模收益递增革命的第四次飞越。

  记得大约是在2005年第一次在书店里看到这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时,当时便被这本书的书名和内容所吸引,感觉这本书的内容应该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这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科学前沿译丛的一种,以前曾经读过该套丛书的另一本《市场的微观结构——中间层组织与厂商理论》,受益匪浅。因此,尽管这本书的价格不菲(38万字卖55元),但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本。

  该书的英文版是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最初考虑到事隔六年引入国内仍然属于理论前沿,深感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发展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当我了解到该书的主译者南京大学梁琦教授在其2002年的博士论文中 便开始研究空间经济理论时,又深感自己的孤陋寡闻。此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我也了解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曾经花费一年半的时间在国内遍寻合适的译者,也非常敬佩人大出版社编辑们对于经济理论图书的引进具有敏锐的前瞻性。

  顺便值得一提的是我对于这本书如此感兴趣的原因不仅仅只是由于上述原因,对我来说,这本书有更重要的意义。当时,我正面临博士论文开题,原打算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距问题。但是,在研读了许多文献之后仍然不知从何处着手,感觉现有的理论在解释区域经济差距问题方面总是有些牵强。正是在我为博士论文的选题绞尽脑汁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使我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思维豁然开朗。这正是我要寻找的理论,空间经济学的核心——外围模型可以为区域经济差距提供更加合理的解释。当我把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定为利用空间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产业集聚的角度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时,得到导师的充分肯定,论文开题也顺利通过。

  目前,我正在做空间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循着这本书提供的线索我又扩展阅读了许多文献,正在进一步向空间经济学的前沿逼近,这也将是我今后的研究方向。但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这本书带我走进了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藤田昌久、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梁琦:《产业集聚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Dixit and Stiglitz,1977:“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 American Economic.Review 76:297-308.
[4] Isard W. The General Theory of Location and Space-Economy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49, 63 (4): 476-506.
[5 Krugman P (1991a)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9: 483-499
[6] Krugman P (1991b) Geography and Trade. MIT Press, Cambridge, MA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