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段的评论

  货币是难以想象的奇迹。在货币问题上栽跟头的经济学家数不胜数,只有少数出类拔萃的,才能掌握解开货币之谜的钥匙。弗里德曼就是手拿解密钥匙的一位,也由于他在货币数量论上的杰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大部分人熟知弗里德曼,恐怕是他的《自由选择》一书或者是他的《资本主义与自由》,也许还有他与夫人罗斯的那本厚厚的回忆录《两个幸运的人》,一般而言,不容易想到他的货币数量论。
     
  
  不过商务印书馆的这本《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段》是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的一个简本,此书成于 1994年,是弗里德曼对以往工作的一个简明总结,更为深入浅出,对于了解弗里德曼的工作,是很好的材料。当然对在货币问题上倾注热情的研究者而言,尤甚。当然,也如本书的译者安佳所言,也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理论著作"。
  
  
  这本《货币的祸害》的主要理论工作实际上在 20世纪60 年代就已经完成,1963年,弗里德曼与苏珊 .施瓦兹合作完成了《美国货币史, 1867-1960》,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奠定了弗里德曼与施瓦兹在货币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 11年后,弗里德曼为《大英百科全书》撰写"货币"条目,是对他的权威研究的进一步认可。而这本《货币的祸害》中的另一个主题"通货膨胀"问题,也是缘于 1963年弗里德曼写就的《通货膨胀:原因与结果》一书。但即便如此,对于专业领域的读者而言,这本《货币的祸害》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作者借此书回顾总结自己 30多年的货币研究,自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货币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分野的标志,有了货币,一切经济行为就大为不同。实际上,你很难想象手中的一张 100元的人民币可以用拉兑换各种商品,只是这个交易行为你已经习以为常。而仔细深究起来,却非常可怕,因为这毕竟只是一张纸,但居然整个社会对此毫不怀疑地接受。纸币,或者说信用货币是政府发行的,尽管附加了一些防止伪造的技术手段,或许让纸币的成本略有上升,但其价值何以能获得其他诸多商品的认可呢?关键还在于人们相信政府信誉。不过这一点实际上很脆弱,至少弗里德曼对货币史的研究告诉我们,政府的可信度并不高。或者说,在货币上,政府并不是必要的。
  
    
  在威廉 .福内斯的《石币之岛》中就没有政府的影子,但搬动与磨制石头,形成石轮就是受承认的货币。弗里德曼引述这一案例,并且表明甚至石头不一定要拿在自己手里或者放在家中,才是货币。只要在石头上做一个记号即可。更夸张的是,在《石币之岛》中记载有一次在搬运石币的过程中出了事故,导致石币沉入大海,但同去的人都能证明的确有这么回事,于是该石头就依旧充当着货币的作用。这个家族的人因为有一块沉入海底的石币而变得富有。
  
    
  这听起来很疯狂,但实际上完全可以用来类比各国在其他国家的储备。无非也是在其他国家的银行的几个抽屉上标上几个记号,而且在现阶段普遍的纸币不兑换条件下,同沉入大海的石头实在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本身并没有马克思所谓耗费人类劳动的东西,被标上了一个记号就属于了某个主体。而石币之岛上的交易只在石币上划记号,同现代交易在账簿上做标记,也是异曲同工。也就是说,也许并不需要特别贵重的东西,甚至也不需要政府,相互承认的信用就可以支撑起货币体系。
    
  
  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货币?物物交换在小范围的社会中可行,因为整个熟人体系有助于维系买卖分离的功能,比如说今天张三买了邻居李四的东西,可以在后天甚至更远的时间付出另一件物品。而买卖分离正是货币的主要功能,可以将交往的范围急剧扩大,在整个陌生人体系中形成新的信用体系,并且在更大的交易范围内节省交易费用,但前提依然是一个人敢放心持有纸币。因为一个人敢放心持有,是因为相信其他人也会接受。这种自发形成的相互承认的信用体系并不特别需要"国家权威"。
  
     
  但正如国家的产生的一种解释是节省交易费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家开始控制了货币的供应,并把这种相互承认的信用改成了国家信用,整个货币信用体系仿佛是国家在背后做支撑。但弗里德曼的研究令人信服的表明,实际上国家要考虑一个问题,也就是当"钱"不值钱的时候怎么办?
  
     
  钱不值钱的专业说法,叫做通货膨胀,也就是说你只能用更多的钱购买和原来等值的商品。这样对于消费者而言或者对于现金持有者而言,哪怕你把钱存在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里面,也不能保证其价值。这样的话,老百姓就会想出其他的方法来规避这部分政府多发的钱。在弗里德曼看来,通货膨胀问题归根结底只能是货币数量过多的问题。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受一定限制的情况下,产品的生产也是受到限制的,当政府开动印钞机不断印出新钞票的时候,更多的钱对应于不变或者变动很小的商品总量,就会让价格上涨,如发的钱超过流通所需要的钱数倍,甚至更多,那么严重的通货膨胀就会产生,最终导致交易各方对货币的不信任转而采用其他的东西作为货币。
  
    
  弗里德曼考察了不少例子,主要是集中在战争时期,由于政府出于军需考虑大量发行货币,往往导致通货膨胀,在二战期间的德国香烟和酒就充当了货币。并不是美国人所想的那样,德国人特别喜欢抽烟,而是因为香烟有货币的用途,甚至许多商品可以用几根烟来购买。而弗里德曼对中国国民党最终溃败的解释也落脚于国民党引发通胀,但是却没有适当的终止手段,以至于货币贬值几万倍,在极端的时期,农民不得不使用耕牛和大米作为货币,因为政府发出来的货币价值还低于手纸。这样从对货币的不信任,引发了全面的对政府以及四大家族的不满,最终导致了国民党的垮台。
  
    
  正如现在有不少经济学家在解释贫困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说到国际金融上的小小波动就会对贫困国家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更多也是在于货币问题,考虑汇率上的变更会对一国的产业工人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导致失业,随之而来的是饥饿与动乱。每年因为货币问题死掉的人口数量远远要超过一场血淋淋的战争。这才是多发货币造成的最大危害。
  
   
  从弗里德曼对于货币史片段的解释,或许可以理出这样一条思路,即货币的产生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是好事,但货币被政府掌控之后政府有多发货币的倾向,多发的货币会引发通胀,这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要严格控制货币的数量,交给一个独立的中央银行,这是弗里德曼的建议,但是这是基于政治权力有相互制衡的结构中才成立的,只是针对这一点——弗里德曼认为是共识的东西,在现实中不被认可的比比皆是,这也是货币问题将会持久争论下去的原因。只不过,争论可能更多是政治问题,而非学术了。
  
 
弗里德曼著:《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段》,安佳译,商务印书馆, 2006年7 月1 版,18元。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