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书评:经济和语言的和睦

  [[p align=center]][[image1]][[/p]]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韦森

  萨缪尔森说:“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这句话似乎被当作经济学的经典定义,频频曝光于各式经济类的教科书中。我不是学经济学的人,现在也不从事与经济学有关的工作,但是每天都要盘算口袋中的几元大钞流向何处,才能活的体面;念过几年书,也关心中东战争是否会对世界经济秩序有一定的冲击,因此,对所谓的经济和经济学也有一点理解吧。前些日子,写一些关于农村现实题材的文字,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无意中在书店看到韦森先生的《经济学如诗》,就没有犹豫的买下来,认真的通阅之后,小有斩获,但是也有一些东西如梗在喉,不吐不畅。

  经济学,首先是一门科学,而不应该是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对经济活动的一种简单描述。萨缪尔森还说“经济学家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经济生活。包括观察经济事件,利用统计分析,并注重历史记录。”,在他的定义下,作为经济个体存在的人的目标、利益、智慧、力量的冲突和较量无法衡量,只能看到数据得表象,这似乎与科学的宗旨背道而驰。科学的经济学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本质,需要在社会、政治、文化、人与人之间冲突与合作的内因、外因中,掌握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而不应该是一些统计性的、现象性的、充满了例外的“规律”、“法则”。幸好,在《经济学如诗》中,韦森先生的关注点始终在中国具体的社会现实和国情上,并且在字里行间具体落实到经济社会问题上,在确凿的数据、事实中嬉笑怒骂,用锋利的刀锋剖开当前的经济热点问题,上到政府职能、国企转制、收入分配、金融改革,下到经济学界的急功近利、小民的蝇头小利,他 “既然已对社会和学界说长道短,就不计较人家说长道短”。这也是本书的特色所在吧,一本书,无论言词如何优美,没有自己的灵魂,终归是绣花枕头。《经济学如诗》不仅在文字的外韵上有所追求,对我来说不显得枯燥,而且深入浅出的阐述一些经济学理论上的尝试,没有喋喋不休的研讨“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而是从现实中发掘掩盖经济活动本质的很多元素,说出了很多现象的所以然。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经济学毕竟是研究公共产品如何在社会分配的一门科学,但是在今天的经济学界中能看到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学的经费不是来自整体的“社会”,而来自社会中的若干特定群体,例如政府、学院、公司、企业、媒体等,因而有所牵制,研究很难保持客观公正。小学没有毕业的老板成了经济学顾问也是现下有特色的中国现象之一。这样的环境下,利益冲突严重的集团之间,出现截然相反结论的所谓的研究成果也就毫不奇怪了。真正的经济学家只能在冷板凳上,保守良知。亚当·斯密说,“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经济学如诗》中似乎也能看到韦森先生的某些无奈。

  利益冲突是经济学的主题,研究冲突的关系,应该是经济学的任务之一。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前提下,经济学家眼中的世界应该是利益冲突的世界,经济学家应该是专门为经济个体从经济角度提供利益冲突的解释的人群。但是,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经济学家们似乎越来越偏爱使用晦涩的语言来炫耀自己的高深,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偏爱成了一种时尚。经济学,成了部分人的专权,不是服务社会的一门科学了。从经济学发展的历史看,有价值的经济模型、理论是可以翻译成大众语言,让更多的人看得明白的。经济学要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成为普通人能够看得懂的经济学。在《经济学如诗》中,韦森先生的“经济学和哲学以及伦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法理学、人类学、美学等诸学科之间切切实实地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关系,而且是非常强烈的内在的联系。” 他将那些晦涩、艰深的理论转化成优美、流畅、通俗的文字,紧扣关键环节,剖析某些利益冲突时候,详略得当,洋洋洒洒”。

  千禧年圣诞,韦森先生在剑桥倏然产生了“经济学应该是诗 的念头;翌年春,回国后在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一书看到:“哲学真的应该像作诗那样来写”,在阅读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诗·语言·思》、《路标》、《通 语言的途中》和怀特海(Alfred Whitehead)的《观念的冒险》和《思想模式》过程中,作者惊讶地发现,自己所锺爱的三位大哲学家,均一致主张“哲学与诗相似”,“哲学应该像作诗那样来写”,因而更进一步促使其向以美的语言写诗般的经济学方向而努力,于是就诞生了《经济学如诗》。在这个才华横溢的文集中,有经济学、语言哲学、伦理学,也有交易费用、市场秩序、商品价值问题,还有道德、文化问题,韦森先生用他独特的思考方式游刃有余地在经济学的理性和哲学的玄妙之间穿行,把人类社会的“市场存在”“绽现”在语言中。从而实现“用美的语言写诗一般的经济”。

  “进入思想,环顾世界,反思人生,就会发现,宇宙是美的,人世也是美的 存在之美,反映在思想中,自然是语言之美。美中有诗,诗中映美。经济学,要描绘和阐述人间之经济秩序,要再现社会之经济法则,它本身难道不应该是美的? 于是,宇宙之美,山川之美,人世之美,伦理之美,思想之美,映照在语言中,均为诗。美,在经济学的话语(discourse)中展示出来,即为经济学之诗。”,作者在自序中带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色彩的话语,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话:经济学家这个职业不能保证你不会排到领救济金的队伍中,却能保证你知道你为什么会排在这个队伍中。
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外行人,我看《经济学如诗》的语言是成功的,动机也是善良的,可惜,因为生存的土壤不允许作者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因而很多观点带有温情主义的色彩。

  是为读后感。

                             2004-1 北京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