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资中筠婉约批判张维迎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价值倾向

在天津爆炸时,马云的微博下一片道德绑架之声——网友纷纷胁迫拥有巨大社会财富的马云捐款。这就迎来了对慈善公益的讨论,慈善是什么?财富拥有者是否该回报社会,该以怎样的方式回报社会?83岁的资中筠携带她的再版新书《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并与经济学家张维迎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展开了辩论。

      

资中筠谈“新公益”: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再到改变渔业生态

《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是一本介绍分析美国基金会、公益事业发展的著作,思考了如何把资本引向对社会有益的事业。在先前两版的基础之上,这次又更新了资中筠近几年的重要发现——国际上近几十年来兴起的这种新型的、通过市场运作而营利的公益事业,不仅关系到慈善公益领域的变革,而且可能预示着资本主义社会再一次的、深刻的演变。

             

资中筠

在资中筠看来,“新公益”的出现,是由于历史和当下对社会中种种贫富差距的解决方式都走入了瓶颈。在社会新的矛盾愈发趋于尖锐的形势下,作为资本主义既得利益者的政、商、学精英开始反思并达成共识:这种贫富不公的现状严重正导致市场购买力不足——再继续下去,金字塔尖的既得利益者们也将难以为继。于是,“新公益”成为资本主义自我改良并解决贫富差距的一种新的社会尝试。

所以,资本主义必将经历一次改造,而这次改造是建立在精英阶级对全球现实的深刻觉醒之上的——他们认识到“今后越来越多的因素使全人类祸福与共,最明显的是环境和传染病无法分国界,贫穷问题也会溢出国界。狭隘的损人利己的所谓‘国家利益’观念和市场经济中的恶性竞争,其结果是以损人始,以害己终。所以关注贫富差距、弱势群体,外加生态环境,绝不是一国之内的问题。”

资中筠认为“新公益“是后工业社会和全球化的产物,是把慈善的理念从“授之以鱼、授之以渔引向改变渔业生态。”她提到了资本主义自我演变而至的“包容性的资本主义”(inclusivecapitalism)概念:比起单纯的以有余补不足(授之以鱼、授之以渔),“包容性资本主义”是把穷人圈进财富创造的市场,培养更多的投资者、降低企业家的门槛——这就改变了创造财富市场的生态(渔业生态)。

 

张维迎谈资本主义最大特点:

不是因为有特权而获得财富,

而是因为你有能力获得财富,

才可能拥有特权

        
            张维迎

张维迎指出了他和资中筠就资本主义观念的分歧:“资老师在这本书中强调了一个概念,资本主义在后工业社会的演变——包容性资本主义。而在我看来,资本主义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资本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现在中国人关于财富和资本主义的概念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而来的,这些经典作家因为强调阶级斗争——资本主义一定会导致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张维迎认为这是与事实不符的。他说,“资本主义最大特点不是因为有特权而获得财富,而是因为你有能力获得财富,才可能拥有特权,但是你的特权没有制度的保证。”

就此,张维迎指出了几点他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慈善的看法:

1. 资本主义或市场经济是使人类慈善之心得到最大发挥的体制

“慈善之心是人类的本性,而慈善是不求回报为他人提供帮助。”这是张维迎对慈善的定义,他认为为别人提供帮助是人们得到社会尊重、获取幸福感的方式。他认为守财奴是因为无知,而非自私;真正有知识的富人是会想怎样最有价值的使用财富。

“人类自古就有慈善之心,到市场经济体制中,能发挥到最大程度。”因为资本主义真正确立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对于人的慈善之心而言非常重要。另外,资本主义促使人类创造财富。由于人类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当财富越来越多时,才会有受尊重的需求,有慈善的需求——当财富稀缺时,有慈善之心是很难的。

另外,在一个自由、公正、法制的社会环境下,创造财富的人更有积极性通过公益事业跟人们分享财富,比如比尔盖茨。但是如果在一个不公正的环境中,人们并非光明正大的得到财富,就不会有慈善之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真正的市场经济下,人们更有慈善之心”,他说。

2. 财富是人创造的,富人无需抱着羞愧之心回报社会

张维迎认为‘财富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理念是错误的。真正的市场经济中,财富是人创造的,所以一个人富有无需愧疚,因为他是靠个人努力创造的,而不该抱以“社会给了我这么多财富,我怎么回报它”的态度。张维迎举出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实证研究:一个社会的市场化程度越高,人们越容易为陌生人提供帮助。而在市场发展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人有“部落慈善之心”——人们愿意为家族的人、同一村的人提供帮助。只有在市场经济下,人们才可能有“跨部落的慈善之心”。市场经济是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所以中国地震了,美国、日本、欧洲都会给我们提供帮助。这在传统的非市场经济下,是不可能的。”

3. 人的意识形态认知对人的慈善行为有重要影响

他指出美国的研究发现:在意识形态概念中,越是拥护大政府、越是希望政府通过税收来调节收入分配的人,越不愿意给人提供慈善帮助——包括捐款。反倒是主张政府少干预、每个人靠自己的努力来发达的人,为社会的捐款更多。“所以,对主张大政府的人来讲,帮助别人是政府的责任,不是个体的责任;而主张小政府的人则认为帮助应该帮助的人是个人责任。”

4. 传统慈善方式让天生好吃懒做的人活得更加没有尊严

做慈善的目的是:“让每个人活得有尊严。”他认为传统的慈善中简单的对人的施舍不是真正的慈善,因为有的人就是天生好吃懒做,愿意当乞丐,而活得有尊严该靠自己的努力。“一个手脚不残、脑袋不残的人,在正常社会下应该靠自己的努力活下来,这才是有尊严的。中国有句话,‘救急不救穷’应该是做慈善的指导思想。当人们面对特殊灾难时,是需要帮助的,而有人就想要别人养着他,是不应该的。”

5. 基金会需要找到值得资助的对象,而并非一味资助贫穷的人

他认为对于政府与慈善的关系,国人有太多误区,做慈善要自愿、需要是真正民间性的。“比如比尔盖茨拿出几百万美元,并不是谁穷就给谁,他需要找到值得资助的、符合基金会理念的资助对象。”

他最后总结到,资本主义不只是创造财富的机制,也是财富所有制,能够更好的使用这些财富。因为在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中,财富的所有者是他们创造的财富的托管,而非财富的享受者,而真正的受益人是普罗大众,他们为普罗大众提供饭碗。这些富有的人,当他们的财富是在市场经济中通过自己的能力与智慧创造出来的,他们就只是在为社会管理财富而已。

资中筠反驳张维迎: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站不住脚的”

 

社会财富不均

对于信仰市场原教旨主义、反对福利国家的张维迎,资中筠首先反驳了他对于市场经济所抱有的理想化态度。她强调,现实社会里,自由市场规律本身,并不是理想化的——代际公平常常会被打破的。“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起点是一样的,但是当一个第一棒的人跑的特别快,那么接他棒的人就占便宜了——虽然他自己跑的很慢,那么这个第二棒和其他几个第二棒起点就不一样了。所以在现实社会中,过了几代后常常就会产生并非由于公平竞争而产生的差距。”

另外,她并不认为人所拥有的财富和的个人努力是相称的。由此她援引股神巴菲特的一句自省之言,“一个模范教师培养了很多优秀学生,他得到的报酬是家长的感谢信,一个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救了战友的士兵,他得到的报酬是一枚勋章;但是有一个人只是从一些证券的定价中看出了一些毛病来,他就得到了好几百亿的财产。”巴菲特指的是他自己——显然他并不认为他得到的财富是公平的——所以他把90%的钱都捐出来了。“我的意思是说,并不是在一个自由市场中,所有的收入都是公平的。”资中筠说。

对于张维迎指出的社会不应供养懒汉的问题,资中筠表示同意,但显然她指的“懒汉”并非张维迎所指的底层阶级的乞丐,而是特权阶级滋生的懒汉。“在中国这种现象体现为,在一个家族中,如果一个人发家致富了,家族里所有人都要靠他,都不劳动了。这我是很不能认同的。”


底层劳动者

她进而反驳了张维迎“活得有尊严必须要靠自己努力”的观点,她说,“并不是所有愿意努力的优秀青年都能够有机会找到合适的职业的,特别是在失业率较高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公益事业对他们的帮助是必须的。”资中筠表示,并非有市场经济,一切就都公平了——这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的。

资中筠又提出了自己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警惕:“所以为什么要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呢?在自然界中,条件是完全一样的,一场水灾来了,还能生存下来的动物是被选择的,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主义。但是在人类社会中,一场暴风雨来了,有的人早已盖好房子了,有的人没房子,条件是不一样的。一场同样的病,有人看得起病,有人看不起,又不一样。所以在人类社会中,达尔文主义是不能站得住脚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她认为外界的干预、政府适当制定规则和法律是必要的。“社会发展到这种程度,完全放任自流的经济在每个国家都没有了,但是有一些干预是有必要的。当然,计划经济的干预是已经完全失败了,但是有一些福利国家在缓和矛盾、改良社会的开始阶段上还是起到一定作用的,但是现在已经弊端丛生了——北欧国家除外,它已经形成一种文化——比如像法国这样的国家,我认为他们工会的力量太大了,使得人寸步难行。”

于是,“新公益”的出现具有一定合理性:过去有很多造成社会不公平的原因,所尝试的很多治理方式都已经到了一种瓶颈——效率极低。

“但是它的前提是承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有不公平的,不是它自然而然会永远公平下去的。”资中筠最后强调到。

作者:伍勤

文章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