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类聚定律”一文引起的讨论与思考

近来翻看以前与朋友通的电邮,看到里面有不少是很好的经济学讨论,只在私人之间讨论,似乎是可惜了,于是决定选取部分贴在这里。讨论都不是成熟的观点,错误在所难免,往往也没有结论,谈着谈着就走了题或中断了,但总是一些很有意思的素材,希望也能引起一些回应与意见。

这里先贴的是当初张五常的“信息费用与类聚定律”一文出来时与朋友讨论的内容,相当长,我就一层楼贴一次邮件,以便大家清楚地看到讨论展开的过程。
 


 柠檬市场与类聚定律

这场讨论首先是我发起的,第一封电邮的讨论如下:


最有趣的数那篇“类聚定律”,的确可看成是“经济解释”的续篇。我忽然想到,这文章的题材跟2001年的诺奖得主Akerlof的“柠檬市场”的研究是一样的,但Akerlof的结论是信息费用会导致市场缺失(Market Missing),而张五常认为会导致质以类聚。我稍微想了一下,觉得两种情况都存在,但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市场缺失,什么情况会出现质以类聚,则未有确切的答案。比较他二人的研究,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论文题目。

我在这里简单说一下吧。Akerlof的模型是以二手车市场来作对象的。一般人不容易知道二手车的质量水平,就会以平均质量水平作出价的标准,这导致高于平均水平质量的二手车退出市场,从而导致市场的平均质量水平下降,出价随之下降。如此恶性循环,最后的结果是所有二手车都退出市场,二手车市场崩溃,市场缺失了。这个理论的含义是,如果一种质量费用很高的商品的市场不缺失,一定存在着专门提供质量信息和担保质量的服务的专家。

但如果根据张五常的分析,会出现质以类聚,质量都差不多的二手车会聚在一个市场中,人们也根据平均质量出价,市场不会缺失。

我想到的是自行车的二手市场和汽车的二手市场。在中国的情况,汽车几乎没有二手市场,自行车几乎都是二手市场。在外国,自行车的情况我不清楚,汽车是有着庞大的二手市场的。先说我觉得比较简单的汽车二手市场。外国的二手汽车市场有完善的质量检查和担保体系,而中国没有,于是外国有二手汽车市场,中国几乎没有。这似乎是证实了Akerlof的理论的,

再说自行车,我觉得这个问题最复杂了。因为中国的自行车被窃的情况严重,人们几乎不敢买新车,只敢买二手车,以免一旦被窃损失惨重。但二手的自行车猫腻很多,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我就是因为受够了二手自行车的信息不对称之苦,现在再也不用自行车了。也就是说,在我的情况里,市场是缺失了。但很多人还在用,买的都是二手车(但我不清楚二手车市场是否存在着萎缩的情况,这需要调查,如果是的话,证明市场在向着缺失的方向走)。显然,自行车的二手市场里并没有什么提供质量信息和担保质量的专家,但二手车市场至少迄今为止还存在,这又似乎否定了Akerlof的理论。

我想,产品的价格和提供的用值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对于很多人来说,自行车还是很重要的,没有它代步,实在太不方便,即自行车的用值很高,因此需求仍然存在,使市场不缺失。但另一方面,(二手的)自行车的价格很低。为了这很低的价格而要支付相对庞大的质量专家的费用,是不值得的,所以又不存在提供质量信息和担保质量的专家。

由此反观汽车的二手市场。在外国,汽车是代步的必需品,其必需程度类似于国内的自行车,所以市场不会缺失。但汽车的价格又很高,值得为获得准确的信息以便支付合适的价格而会出一笔质量专家的费用,于是外国的汽车二手市场就呈现目前这种情况。而在中国,汽车是奢侈品,不是必需的,市场并不是非存在不可。而又缺少质量专家的服务,在汽车价格不菲的情况下,市场就缺失了。

看来Akerlof的理论的适用性有一定的限制。而且,他认为市场缺失的原因来自供应方,但上述的例子显示,决定市场是否缺失的力量是需求方。我又想,如果在信息费用大而市场不缺失,但又没有信息专家的服务时,似乎应该就出现张五常所说的质以类聚,以取代不存在的信息专家的服务。但生活中存在的质以类聚的例子,似乎都与这个推断的情况不符,所以我对于这个问题,仍然感到很糊涂。

 

 


接下来是朋友的回复:

AKERLOF说的MARKET MISSING和张五常说的质以类聚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出现。这我是同意的。至于他们各自的条件是什么,却是是个有趣话题。

你提供两个例子,一个是外国汽车市场,一个是中国自行车市场。“显然,自行车的二手市场里并没有什么提供质量信息和担保质量的专家。但二手车市场至少迄今为止还存在,这又似乎否定了Akerlof的理论。”但正如你提到的AKERLOF理论有个前提啊:这个理论的含义是,如果一种质量费用很高的商品的市场不缺失。

很显然的是,中国自行车市场根本说不上“质量费用很高”。我们去买二手自行车,基本上自己都可以作质量鉴定。 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基本可以忽律。根据我的经验和感觉,目前我们自行车二手市场的定价方面其实作的是比较仔细的。以前逛过的一些卖二手车地方,价格从10元到几百元都有。

所以AKERLOF的模型是在高质量讯息费用基础上的。如果这个市场的货品定价方便,根本不会出现“柠檬”现象。而张五常所说的商品质以类聚现象。 基本上也不会在譬如中国旧自行车这样的市场出现。

而二手汽车市场是不同的。对二手汽车质量识别,需要专业知识。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物品的质量鉴定费用比较大,比如电脑旧货市场(在广东九江、广州等地方,就有很大这样市场)。一个2、3G左右的硬盘,你要对之鉴定,是比较麻烦的,要装操作系统,装工具测试软件,花费物力很大的。 而市场上这样东西可能几十元可以买到了(因为更新更快更大的也只要几百元,有些还有三年质量保证。)。所以这样硬盘一大堆放在那里,不给你测试,(或者仅仅是给你在CMOS检测一下,可以检测到硬盘存在就OK)几十元一个,风险就消费者承担了。这也不会出现所谓的市场缺失啊。

这和二手汽车市场有点区别:二手汽车市场的出售者掌握信息比较完备,而消费者相反。因为销售者值得为之去搜集相关信息。而三几十元二手硬盘,他不可能每个去测试,再区分好质量等次吧?


张五常文中说到两个方面,是值得思考的。一个是价格讯息费用,第二个是质量讯息费用。第一个例子是卖笑女子,第二个是牌子问题。
卖笑女子这样代表价格讯息费用的例子是比较罕见的。我想来想去也找不到第二个例子了。我认为如果定价公开(也就是说色情业合法),
这种现象会少的。“美貌”等因素将被市场严格定价。

两个问题综合起来,在信息费用高昂情况下,可能会出现MARKET MISSING。比如在目前中国,在法律上色情是非法的,警察可能三天两头上门。询价费用也较高。这种情况,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个市场是有可能变“柠檬”的。于是,不同场合,(如高级酒楼、一般旅馆、普通发廊按摩院)等等就质聚了不同的卖笑女子。在各个地方,去惯风月场所的人士应该对不同地方的收费很清楚的。


所以不妨可以从这个角度看:“质以类聚”的出现,就是因为要解决市场缺失。 既然市场有这个手段,那会缺失啊?:)


 
 
我的回应:

不好意思,我想是因为我说得不够清楚,把你误导了吧。


你说“但正如你提到的AKERLOF理论有个前提啊:这个理论的含义是,如果一种质量费用很高的商品的市场不缺失。”,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的不是Akerlof的理论的前提,而其理论的含义。而且含义不是“如果一种质量费用很高的商品的市场不缺失”,而是如果一种质量费用很高的商品的市场不缺失,它一定存在着提供质量信息和质量保证的专家。因为专家的出现可以将高不可攀以至使市场无法存在的信息费用减为人们愿意支付的数量,从而使市场存在。


你认为自行车的信息费用不高,我不能同意。我所说的信息费用高,不是指绝对值大,而是相对物品的价格而言的。因为自行车的价格不高,虽然其信息费用的绝对值肯定远远不及汽车,但占共价格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卖二手自行车的行家里手,其搞猫腻的手法都是把外表的部件搞得很漂亮,但不能从外表观察到的部件(如飞轮、内胎)就用已经需要报废的旧货。所以买者看外表看不出问题,试着骑一下也一时之间看不出毛病,但买回去用不了几天就毛病频生,害得你要频频光顾修车行。(这问题跟二手的汽车是一样的。)我就是吃够了这种苦,才一气之下决定不再用自行车。但这是因为我长期住在校园里,出外的机会很少。而且上课的数量不多,没有要课与课之间赶着时间在不同的教室之间奔波之苦,才承担得起没有自行车的不便(机会成本也)。不少学生或者虽然与我一样,但非常懒于走路的同学还是宁愿受二手车之苦,也还是要买二手车。


你说的二手电脑的问题也是很类同的。实际上,二手的电脑好象不多,更多的是一手市场上的组装电脑(非品牌机)实际上也是被买家在里面用了非常残旧的零件,说是一手,实际上是二手。所以电脑的一手非品牌机市场也是个“柠檬市场”。买这种电脑一定得找懂电脑的熟人去看。但即使如此,我也知道发生过“杀熟”的情况,电脑行与那熟人专家勾结了,一起骗那买电脑的人。因为电脑的毛病一时三刻还看不出来。那熟人专家就这样在一段时间里骗了好些生意。当然,后来大家就知道了,都不再找他。但也变成了一种恐慌,连熟人也不敢信,弄得想买电脑的时候都很犹豫,下不了决心去买。这显然也是一种市场缺失的表现了。


 
 
还是我的电邮:

你说“所以不妨可以从这个角度看:“质以类聚”的出现,就是因为要解决市场缺失。 既然市场有这个手段,那会缺失啊?”


质以类聚是解决信息费用的问题的,解决了当然就不会有市场缺失。就如提供质量信息和质量担保服务的专家的出现,也是另一种解决信息费用的方式,解决了也一样不会有市场缺失。市场如果缺失了,一定是因为上述质以类聚和信息专家都无法解决有关的信息费用,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在有关的约束条件下完全找不到任何方法解决,市场于是只有缺失。


市场缺失是有的,像我上贴说的中国没有成气候的汽车二手市场就是一例。而解决市场缺失的方式有多种,除了上面说的质以类聚和信息专家,可能还有其它。我觉得问题的关键是要看在什么约束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解决信息费用的不同方式,以及什么情况下完全没有方法解决,以致出现了市场缺失。


请注意,我不同那些把市场缺失视为市场失灵的人那样以此为攻击市场,主张政府干预。市场缺失是一种信息费用高不可攀的自然结果,政府如果能解决信息费用,早就解决了。(政府无疑也是一种解决方式)。这跟“经济解释”第三卷中说市场投钞票,民主投人头票,独裁不投票,都是一种解决交易费用的方式是一样的。

 


我的电邮:

我想我应该好好地整理一下思路,再说得清楚一点。Akerlof是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市场缺失的现象。他说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即信息费用太高了。从这一理论推出的含义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某种产品存在着很高的信息费用,但并没有出现市场缺失,那么一定存在着某种机制,使那高不可攀以致市场缺失的信息费用降到人们能够而且愿意负担的水平。那种机制在不同的情况(约束条件)下可以是很不一样的。如张五常所说的质以类聚,或者是存在着提供质量信息及质量担保的专家(我想到这一点是因为我在“经济学家茶座”上看到一篇文章讲澳洲的二手汽车市场上存在着一个专门提供质量信息和质量担保的二手车俱乐部,这使二手汽车的买卖非常方便可靠,结果是很多在中国一定已经被视为废品而报销掉的破旧汽车仍然可以在二手市场上交易,继续发挥其使用价值。而且使很多比较穷的人通过购买较破旧的二手车而能成为有车一族)。


所以,我觉得张五常的解释可以从属在Akerlof的柠檬理论之下。但我觉得Akerlof的理论有不足。其一,正如张五常研究“价格管制理论”所指出的一样,价格管制理论并不能仅仅说价格管制会导致非价格安排的产生就完事。因为非价格安排有非常多的种类,如走后门、排队等。这样会造成理论的“非均衡”性(即理论推出的含义有无穷多,以致无法全部加以验证,导致理论不可能被推翻)。同理,柠檬理论并不能仅仅说信息费用过高的产品还能有市场存在是因为存在着某种机制使信息费用下降,因为这些机制有非常多的种类,也造成了这个理论的“非均衡”性。因此一个好的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应该能指出一些原则,使人们能够根据这些原则推断什么机制会被采用来降低信息费用。


其二,我认为存在着一些现象,是虽然产品存在着较高的信息费用,也不存在着某些降低信息费用的机制,但市场仍然没有缺失。如我说的自行车二手市场,以及你说的电脑零件二手市场,这些是推翻了Akerlof的理论的。当然,原因可能是我的判断错了,或者实际上存在着降低信息的机制,但我没看到;或者是信息费用实际上并不高,而我误认为是高的(这是你对我的批评,我还要再考虑一下)。但也可能是因为Akerlof的理论不具有一般性。可能在信息费用以外还存在着另外一些关键的约束条件,例如我在最初的贴子里提到过的价格相对于产品的必需程度比较低(即产品是必需品,而价格又不太高),这时即使存在着高的信息费用,人们还是“逆来顺受”,承担不收集信息的风险(承担以过高的价格买了较差的产品的风险)。不过我想想也觉得有点问题。因为承担了这个风险,实际上就相当于购买二手自行车的价格是比看到的价格为高的(要加上承担风险的成本),而那个承担风险的成本实际上构成了信息费用。如果信息费用真的是相对于价格很高的话,那人们一定不会逆来顺受地接受这个价格。这岂不是证明信息费用并不高吗?看来我真的要好好考虑你的批评。

 

 


朋友的电邮:

经济学家茶座的提供质量信息和担保的二手车俱乐部,实际上是个保险公司。也就是说,他的出现是为了分担风险的。

“同理,柠檬理论并不能仅仅说信息费用过高的产品还能有市场存在是因为存在着某种机制使信息费用下降,因为这些机制有非常多的种类,也造成了这个理论的“非均衡”性。因此一个好的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应该能指出一些原则,使人们能够根据这些原则推断什么机制会被采用来降低信息费用。”

所以我们观察到的解决市场缺失两个手段:1、质以类聚 2、风险分担。

有些二手货物,可能出售者和消费者都不会逐个进行质量鉴定。因为这样成本太大了。所以货物放一块,定一个价格,随便消费者挑选;
而消费者也不能作有效质量鉴定,只会在外表上大概选一下。

比如某单位货物,如果对之作鉴定要1元的机会成本,假如30%的机会是废品。而这货品新的也不贵,假设5元。
也就是说,加了鉴定成本,会大大抬高该产品的二手市场价格。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所以双方都摒弃了鉴定。但风险一起分担。消费者无意中买了好的,算其执到宝。买了用不了的,也没办法。

有个问题出来,就是如果某个市场,卖的东西大多数是废品,这样价格是很高了的。因为风险成本太大了。但这样的市场很快会萎缩。所以剩余的二手市场东西废品率不会太高。


而出现质以类聚情况肯定是鉴定成本相对于其价格不会过高的。所以消费者和出售者都愿意作投入。
“质以类聚”是出售者对市场的回应,而“鉴定专家”的出现主要是反映消费者的回应。
因为鉴定成本不高,消费者就会找懂得这行的人去看(开始多数是托来托去找熟人,但熟人也非免费午餐)。
而每个人都去找内行人看,本身就花费了大量的社会成本,降低了效率。于是,“鉴定委员会”就自发产生了。
有机可乘,焉不为之?

出售者又会想:呜呼,东西是我卖的,真伪我都知道很清楚。(因为花费鉴定成本值得)。我为什么要给别人赚这个“鉴定费”呢?不如我自己来!!所以他就把东西分开类别,好的放一块,差点的又放一块,好的保证质量,提供担保。但价格也是分开的。这样他就可以赚取更多的钱。(否则他不会干,如我上面说的货品)

所以,我说这些,就是上一封电邮件提到的“质以类聚的出现,就是因为要解决市场缺失”的展开。


新产品市场和二手市场也是一样道理。


还有,“电脑的一手非品牌机市场也是个“柠檬市场””,这个我认为是不对的。这是因为电脑市场更新速度极快,并且价格的透明度是很高的。并且大多数人都是用组装机的。比如CPU,能够生产高速CPU的厂家全世界不出几间,能够好像非技术型产品那样随便冒充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说新电脑市场是用很久的东西冒充新的东西卖给消费者,这情况很少的。因为淘汰率太高了,现在的市场主流产品对几年前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还有一个就是用杂牌货代替品牌货(指零件,如主板、硬盘等)的问题。这个是容易看出来的。只有是面向最终用户的代理商才会使这招。

电脑市场存在最大猫腻就是水货问题,这是商家收取了消费者的风险金(质保期),出问题了就敷衍,或者自己帮客户解决。我想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代理商会进水货而自己帮客户来承担风险呢?我认为最重要因素是关税壁垒
 
 


我的电邮:

对于你的回答,我还有两个问题。其一,你说“我们观察到的解决市场缺失两个手段:1、质以类聚 2、风险分担。”仅仅只有这两个手段吗?还是有其他的手段?这需要继续观察。


其二,你说““质以类聚”是出售者对市场的回应,而“鉴定专家”的出现主要是反映消费者的回应。”那么,以什么原则来决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前者,什么情况下出现后者?如果前面那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只有两个手段解决市场缺失),那这个问题不太重要,因为不会出现“非均衡”的情况。如果前面那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且手段很多,那这个问题就比较重要了。


另外,我觉得我们这样的讨论才使Akerlof的理论比较有意义。他仅仅是说信息费用太高造成市场缺失,为的是说明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寻求理论依据(Akerlof是个凯恩斯主义者),而不是从这一理论出发来推出一些可以检验的含义。我觉得通过这一场讨论,我比较能体会到从一个理论推出含义来加以检验的做法了。“经济解释”说的比较抽象,只有通过这样实际的研究问题才比较好体会到如何应用。

 


我的电邮:

昨天跟张教授进行了很有意思的讨论,就是把我们在电邮中讨论的关于信息费用的内容跟他讲。他肯定了我们好些观点,有些就不同意,我就只拣不同意的来说吧。


1,他不同意把信息费用分成关于价格的信息费用和关于质量的信息费用,他说二者是同一回事,不知价是因为不知质,不知质就是不知价。


2,他不同意把解决信息费用的另一种方式称为“风险分担”,因为风险是看不见之物,不能量度,有风险要从有信息费用的角度看。其实你在提出“风险分担”之说时我已经觉得不太妥当,因为我知道张五常是不同意用风险作解释的,“经济解释”第三卷讲分成合约的地方已经说得很清楚,以前他在“佃农理论”中说人们选择分成合约的原因是风险分担是个错误,应该用信息费用来代替。当然,那另一种方式是存在的,就是质量担保的保险公司,是一种看得见的现象。


他在谈论中实际上也谈到第三种方式,其实我也谈过,但没有把它跟质量担保完全分开,就是会出现提供信息服务的专家。因为当时我脑中想到的例子是那篇澳洲的中国留学生写的关于澳洲的二手车俱乐部的事,那个俱乐部显然是同时提供了信息服务和质量担保,我不能肯定二者能否分离为两种独立的降低信息费用的方式,所以没有将它清楚地一分为二。但昨晚张教授谈到美国有专门的二手车杂志(名字好像叫“Blue Book”),介绍某年某公司生产的某牌子汽车在二手车市场上的价格范围。这种信息服务显然不是提供具体某辆车的信息,而是按生产年期、公司、牌子分类,作一个大致的估计。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这种二手车杂志的出现,本身会不会造成明显的质以类聚?因为那种大致的估计是一种平均值的估计,则由于保养特别好而价值大大高于平均值或保养特别差而价值大大低于平均值的的同类型二手车就不会在市场上出现。


他也谈到会出现市场缺失的情况。如墨西哥的人寿保险业,就因为以假死来诈骗保险赔偿的案件太多,而且无法有效地调查真假,所以这个市场最后是夭折了。


我跟他谈到信息费用的理论应该就像价格管制理论那样,不能仅仅是说会出现降低信息费用的安排,还要研究以什么原则来推断什么情况下信息费用无法降低而致市场缺失,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哪种降低信息费用的安排。他说这种研究跟他在“质以类聚”一文中研究的性质不同,拿自助餐的研究来作比拟,“质以类聚”一文研究的类似于研究在自助餐的安排下顾客会拼命吃到最后一口边际收益为零;而我考虑的类似于研究为什么会有自助餐的安排出现。我问他是不是后一种研究会比较难,他说也不一定。


他说研究大陆为什么没有发达的二手车市场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得到结论前需要了解大量的琐碎的细节,因为二手车市场的缺失不一定是由于信息费用而起,很可能是其他交易费用造成的。他举例说,大陆的汽车车牌能不能自由转让?如果不能,就不会有二手车市场。他又说香港也有二手车市场,但与美国的非常不同,是卖家自己在报上登广告。他猜可能跟地价的贵贱有关。看来他的兴趣是给我挑动起来了。


直到今天早上去吃早餐的时候,我还在想信息费用的问题。我忽然想通了一点。你说二手硬盘市场上,硬盘的质量如果要作鉴定,费用很高,而新货还不见得很贵,所以就扔在那里任消费者挑,让消费者来承担风险。我想问你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买家是否也不知道他卖的具体某个硬盘的质量,只是大致地知道一个废品率?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买家跟卖家实际上是信息对称的,即他们对于二手硬盘的质量的信息是一样的。如果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那就没有所谓的信息费用。我注意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张教授所说的风险,跟平时书本上所说的风险不太一样。他所说的风险并不是指人们的预期与实际发生的事情有距离,而是指人们的预期有不同。如果人们的预期是完全一样的,即使这预期跟实际发生的不同(即预期错了),都没有风险可言。因此,一切风险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信息不对称问题来处理。这一来,张五常对“信息费用”的定义实际上跟书本上说的也不同。书本上把信息费用问题至少是分成了两部分: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书本实际上是把信息不完全当成与风险(书本的定义,不是张五常的定义)是同一回事(这与张五常把他所定义的风险当成是与风险不对称是同一回事的做法表面上只是差之毫厘,本质上却是差之千里),因为在数学上都是用概率的方法来处理的。但如果以张五常的观点来看,如果存在信息不完全,但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是没有信息费用(也就没有风险)可言的。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只要人们的预期完全一样,即使预期都错了,也对决策行为没有影响(因为不存在信息费用)。这样,用张五常的观点来看的话,二手硬盘市场实际上不存在信息费用,这是因为鉴定二手硬盘质量的费用太高了,这种约束条件对买家与卖家来说都是一样的,二者都选择了不去鉴定,于是大家关于二手硬盘质量的信息是对称的,没有信息费用。你说风险(这个是书本上的定义)是由消费者承担,但也可以说是由买家承担了。因为如果消费者碰巧买到一个质量高于价格所反映的质量的硬盘时,买家实际上是亏钱了。这解释了为什么二手硬盘市场会存在。


我还想到了很多问题。比如,信息费用都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但信息不对称并不一定会带来信息费用。我发现那所谓降低信息费用的方式,一类是直接地降低,一类是将那些会带来信息费用的信息不对称转为不会带来信息费用的信息不对称,这是间接地降低信息费用了。不过目前还在琢磨的阶段。

 


朋友的电邮:

价格信息费用和质量的信息费用确实是一回事。我认为你最后讲到的那点很重要,就是说到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明白也认同你说的和你所理解张五常的话,如果信息对称,但不完全,这不是风险,也不会有信息费用。

你最后说的两者关系,有支持“没有信息费用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么?“将那些会带来信息费用的信息不对称转为不会带来信息费用的信息不对称”的主体是谁?商家还是消费者?

我暂时认为存在信息不对称,必将会增加交易费用。比如或者是另外出现提供质量鉴定专家,或者是商家作鉴定,按质分开。(他自己对物品质量比消费者清楚)

至于如果双方都不清楚质量,我同意这既不是风险,也不叫信息费用。或者可以这样理解,这是物品本身的属性。举例子吧,一堆东西假如100个,20%的有用。商家和消费者都不清楚,也不愿意去逐个鉴定。商家决定每个5元价格卖出。对于双方来说,信息都是不完全的,但不存在不对称问题。所以商家把100个卖出,总共卖500元。这500元本身就是20个真正有用的物品的价格。其实双方都没有付出信息费用。

但假如100个里头,商家是很容易搞清楚那20个有用的(这是说相对出售价格,他区分质量的成本不会太大)。他很可能会挑出来,每个卖30元,提供某期限以内的质量担保。这样总共他可以卖到600元。所以为什么会出现质量鉴定的机构,我认为大半和这有关。前面EMAIL我说这个就是问题,信息不对称,这会导致两种情况,一种是质以类聚,一种是市场出现相关提供质量鉴定的机构。

我忽然想到一件事,就是厂家在产品上打上生产日期的行为。我以前看过资料,说国外有些商场是按照生产日期卖东西的。货品出来,某日期比如一个月内卖某个价格,到了下个月,这商品就会打6折,再过一个月,又打6折,这样一直下去。超过某日期,就免费赠送。这个例子很过瘾,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有点象拍卖之类的竞争。这也是个质以类聚的例子吧,只不过是“质”委托在“日期”之上了。今天在我们周围也可以见到类似的例子,比如西饼店的面包之类,傍晚就会打折。超市的一些货品也一样。


说回电脑,广州电脑城是个非常繁忙地方,每天交易量很大。南方电脑市场主要是这里进货的。
买硬盘,提供的质量担保也不同的。有些提供三年,有些一年。即使同一种东西,也分开不同的期限,价格当然不同。比如金钻40G/7200转的硬盘,三年质保和一年质保就差了好几十块钱。

我上次说的二手硬盘情况,也分不同情况的,一种是比较低级的,比如1G、2G的,或者某些10M的网卡等等。商家一般不会去做详细检查的。他最多是提供不同的保证。有些没有质保的,出门不换,一些提供几个月的担保。

一般一个硬盘,在CMOS里可以检测到存在,这费用很低,基本可以忽略。进一步是用FDISK等简单工具看看能否分区,再格式化看有否有坏的磁道。更进一步就是用专用工具逐个扫描磁道,以及安装一个WIN98之类的操作系统,看是否正常了。这主要是费时。如果一个二手的不到100元的小硬盘,全部作这些工作是得不偿失的。

商家也不会都作,他最多是CMOS检查下,用FDISK分个区看看而已。按我经验,即使是好一点的硬盘,比如我正在和深圳联系的某商家,其硬盘有10G、20G左右的,大概200多块。他是出售时候应消费者要求才会帮其装一下操作系统的。我猜测其进货时候也不会作这些详细检查。他东西可能都是外国进来的,有些“洋垃圾”的味道。价格应该很便宜。根本不可能之前作什么检查。至于其和更上一层(外国的专门作这行的商家)怎样达成和达成怎样的协议,是不得而知了。


话说回来,我对那些以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甚至信息不完全因素,而强调政府干预市场的说法非常反感的。如果没有任何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还会有市场么?
 

 


我的电邮:

回头说信息费用的问题。我主要是看到你提的“风险分担”与“佃农理论”中说采用分成合约的原因之一是风险分担,但张五常在“经济解释”第三卷中订正为信息费用。采用分成合约而非固定租金或固定工资合约,是因为订约双方没有办法就未来的收入达成共识,这是显然是因为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同(信息不对称),因此对未来的预期不一样(也就是存在着风险了)。但如果采用分成合约,确定的不是未来收入的绝对值,而是未来收入的分摊比例,这样就不必预期未来的收入了,而只需双方就各自提供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等)的边际生产率的比例达成共识则可。也就是说,这时需要的信息不是关于未来收入的信息,而是关于各自的边际生产率的信息。而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里,要获取这些信息是不会太困难的,何况还有那些风险不太高的作物所通常采用的固定工资及固定租金合约作为参考的标准。在跟张教授电话聊天中,他也一再强调分成就没有风险了。当时我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会没有风险呢?预期仍然可以是不准的呀?这是我受书本上关于风险的定义的影响了,认为预期不准就是风险。后来想通了张五常对风险的定义不是预期不准,而是预期不一致,也就想通了为什么他说分成就没有风险。


不过,我昨天再细想了一下,觉得不能只把信息不对称列为信息费用,信息不完全不列为信息费用。张五常的意思,准确来说,应该是信息不对称的信息费用可以用来代替风险的解释。而信息不完全的信息费用则与风险无关。为什么呢?因为张五常说过,鲁宾逊一人世界里也有信息费用,如鲁宾逊爬到山上去看云以预测天气的变化,这是信息费用。但这显然不是信息不对称的信息费用,因为只有鲁宾逊一个人,不存在所谓的“不对称”。我从这个思路再推下去,忽然想到一个很令我感到雀跃的想法。因为张五常曾说过,信息费用不一定是交易费用,原因就是前面举的鲁宾逊一人世界里了有信息费用的例子,但一人世界里是没有交易费用的,所以信息费用不一定都是交易费用。我曾经问过他,如何区分不是一人世界的社会里,哪些信息费用是交易费用,哪些不是,他说很困难。但我在思考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全信息的时候忽然想到,区分是可以做到的。也就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费用一定是交易费用,而不完全信息所引起的信息费用如果排除掉信息不对称的部分,就一定不是交易费用。为什么呢?因为信息不对称是不可能发生在一人世界里的,只能发生在社会中,而且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信息费用是可以被利用来获利的,即掌握信息较多的人可以利用那较多的信息从掌握信息较少的人那里获得收入。这种情况之下,信息就成为可以带来收入的资产。在信息不完全而又信息对称时,则没有这种情况。交易费用定义为非一人世界的费用,我感觉这种费用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起的,这有点博弈论的意味,博弈论就是声称研究的是人与人的选择互相影响时的情况。很显然,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费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费用,而不完全信息的信息费用是人与物之间的费用(为了解天气爬上山去,这不涉及其他人)。


继续讨论到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57&ID=35047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