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评鲍尔斯的《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

  《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的出版对于新制度经济学(NIE)的研究者们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事情,在经过多年陈旧文献的煎熬之后,他们终于能够走出科斯等人的影子,看到NIE光辉亮丽的另一片蓝天。科斯固然伟大,然而囿于伟大的过去,始终停留在二十多年前的理论上,即使顶着“经济学家”光环的研究者们也难免沦落为理论进步的“井底之蛙”。所幸弗鲁博顿和芮切特的著作已经出了中译本,再加上早期的埃格特森的著作和这部鲍尔斯的著作,可以说新制度经济学的各阶段教材都已经齐全。NIE爱好者们也就有了真正值得信赖的精神食粮。

  新制度经济学按照其发展历程和理论内核的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NIE的新古典模型阶段,或者说是完备契约模型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隐含地假定存在一个制度交易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存在制度的需求方和制度的供给方,双方就像在一个充分竞争的消费品市场上交易一样,最后达成制度均衡。代表性的模型就是科斯的企业边界决定;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的产权决定;诺思早期的制度变迁理论。类似的观点是布坎南和唐斯等人发展的政治交易市场。在这类理论中,参与人是新古典理性经济人,市场是竞争的,均衡存在的且稳定和唯一。参与人在制度市场上交易,达成的均衡就是一个最优制度安排。这一阶段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中期以前。埃格特森1990年出版的《经济行为和制度》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最好总结。

  第二阶段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不完全契约模型,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代表人物就是威廉姆森和哈特。威廉姆森继承了科斯关于合同可能不完全的思想,并引入奈特的不确定性和西蒙的有限理性思想,提出了相对完整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框架,第一次系统强调了理性限制、交易成本和事后制度选择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其对事后机会主义和敲竹杠的过度关注,以及对有限理性的不彻底的使用,使得这种理论仅仅成为一个经验上成功的故事。哈特则从另一个角度弥补了威廉姆森的不足,在哈特等人的理论模型当中,第三方不可证实、交易成本和事前产权设计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其逻辑主线。但可惜的是,哈特等人的这个逻辑很难得到实证。弗鲁博顿和芮切特所著的教材可以说是这方面最好的一个总结。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诺思和威廉姆森等人开始把注意力转向NIE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那就是有限理性的作用问题。诺思虽然认识到了意识形态的作用,但没有给出有限理性作用机制的解答。NIE的研究传统实际上离不开有限理性和制度的不完备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一逻辑关系得不到解决,制度研究就很难脱离比较静态的分析范式,对于制度动态演化这种更为重要的问题,实际上无法回答。演化经济学的引入使得该问题从另一个视角得到一定的推进。演化经济学通过把社会生物学的思想和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有机结合,依托随机过程这一强大的数学工具,把社会经济活动看做类似生物界的竞争,进而建立起一系列的模型。这种尝试也被学者们纳入了制度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被青木昌彦扩展成一个演化博弈模型。制度的演化博弈模型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仍然是给定偏好的。偏好在其中如何随制度和其他环境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即使青木昌彦也没有给出答案。

  诺思、威廉姆森、青木昌彦等人的这些新的探索构成了第三阶段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但他们的研究是相互脱离的,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或者理论模型。如何才能解决偏好和制度的共生变化问题?如何才能解释参与人行为和制度的共同演化问题?这一新制度经济学最困难的也是最核心的难题在鲍尔斯的这部著作中得到初步解释。尽管这些解释还是一个探索性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期待,这对NIE的发展来说都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所以,我更愿意把鲍尔斯的这部著作看成是NIE第三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鲍尔斯是个杰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鲍尔斯要做的,就是试图把那些看似对立的理论通过一个统一的框架调和起来。他寻求的桥梁就是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等人发展的行为经济学。在卡尼曼等人看来,个体的偏好是内生于不同情景中的,框架效应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个体依赖启发式决策,表现出理性的局限,这就给适应性参与人提供了微观的决策理论基础。在鲍尔斯看来,过去的演化模型以及NIE最大的问题就是给定偏好,无法解释异质个体参与人如何互动、进而演化出一个社会秩序。而如果依据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这个难题就能够得到解决。

  鲍尔斯的主要思路是:个体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但个体的偏好是异质的,并且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获得;个体又是处于不同的群体当中,作为群体的一员进行社会交往。有限理性的个体在组群内部以及组群之间行动,而无论组群内还是组群间都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对这种冲突的协调需要某种规则,个体的社会互动形成了这种规则,即制度。因此,制度取决于个体的偏好。但这个过程是互动的,即制度反过来会影响个体的偏好,制度通过群体规范等形式来塑造个体的偏好,这就表现出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决定。结果,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个体偏好和制度是共生演化的,个人和集体是相互作用的。当然,在这种共生演化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群体的利益竞争,这类似于生物种群的竞争。有效的制度赋予了拥有它的群体以相对更高的竞争力,同时路径依赖又会耗减这种竞争力优势,所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组群的兴衰和制度的创新、变异、传承和僵化等息息相关,而后者又和组群成员的偏好的演变息息相关。组群不过是种族、部落、国家或者其他组织的缩影,鲍尔斯正是通过建立在随机演化博弈模型基础上的一系列定量分析,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迁过程。

  最后,要指出的是,鲍尔斯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史哲经典著作段落和史料,使得一本严肃的科学著作看起来具备文学作品一般的美感。这使得读者在思考鲍尔斯集成的理论体系的同时,能够尽享艺术的魅力和哲学思想的洗礼。

 《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鲍尔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