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企业集权与自由

    《德鲁克日志》[美]彼得·德鲁克著蒋旭峰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定价:38元

    上个世纪40年代,韦伯的职业研究生涯让34岁、已经在经济学界小有名气的彼得·德鲁克感到有点坐不住了,此时的他意识到,组织理论和企业管理将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关键环节。可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他又无法对企业管理做出更为富有质感的评价,因为他对一个在商场翻爬滚打、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企业还没有切身体会。

    于是,他开始四处找寻合适的企业,1943年底,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给他发来了邀请,请他来帮助企业进行专题研究。这次“实习”的机会让德鲁克真正看清了战后企业管理员工的实质性内容,以1943年18个月的调研为基础,他写出了后来名噪一时的管理学名著《公司的概念》。

    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批判现代性的著作《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悲观地认为,由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以服从为天职,导致人们就像社会大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只顾生产,不问为什么而生产,上司对下属有着绝对的权威,最终使得大屠杀这样的悲剧竟会成真。

    这样的无情流水线引起了德鲁克的警惕,这位早年研究极权主义的经济学学者坚持认为,专业人员的第一要责就是“绝不知其有害而为之”,这是专业人员的基本伦理信条和公共责任的伦理信条。

    通用汽车公司的老板斯隆不认为企业家有什么社会责任可言,而在劳动分工日益明晰的今天,如何能保证现代人能够意识到他们工作的结果是有害还是有益,这是鲍曼没有解决的疑问。很难说德鲁克提出了一劳永逸的方案,但他提出了更多道德方面的要求。

    《德鲁克日志》第一篇就让人耳目一新:“领导者必须正直”。德鲁克认为,这是一个组织的精神之所系,上行下效的力量是无穷的,不正直的结果最终将摧毁整个企业。同时,他强调以管理来取代专制,用职业经理人来取代老福特时代的“君临天下”的制度,使得整个企业更为民主,不再是一个家庭作坊式的社会单元的重要性。管理阶层的出现使得谋私利也必须建立在企业正常发展的轨道之上,否则,任何弄虚作假中饱私囊的举动都会导致企业本身的损害,最终造成“双输”而不是“双赢”的结局,因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企业集权主义必将在现代管理制度面前分崩离析,因为它无法控制自身的权力分配和自身的腐败。

    当众多国内外学者都只把德鲁克视作“管理学之父”时,却忽略了德鲁克对道德层面的要求。德鲁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绩效主义者,相对而言,他更愿意看到一个完善的社会生态,因为他明白,一个企业的发展仅仅通过纯技术性的自上而下的命令是无法达成做大做强的目的的。管理与自由虽然是一对矛盾,但在德鲁克这里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决:员工只有个人努力、负责任、并使自己成为管理绩效的成果,才能使自己获得成功,而管理也正是在最大限度地尊重人的个性的基础上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两者都是“内在的”,正是在这样的目标的促使和监督下,企业才能走向兴盛。

    这本《德鲁克日志》是马列切洛教授从德鲁克一生所著的39本著作中言论精选,虽然只言片语对于深入了解德鲁克的思想是一种障碍,但对初次接触德鲁克思想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是一本进入德鲁克世界的敲门砖。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