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市场与社会的病理学——《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自序

    今天,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或多种、适用于中国的、关于市场与社会的病理学分析。作为这一病理分析的粗浅的准备工作,这里收录了过去十几年里我发表的论述市场经济及其道德基础的文章。这些文章平日散在各刊物和文集中,致使许多学生欲研读而无从查找。在友人催促下,结集再版,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入门读本。

    借助于马克思和韦伯为西方社会及其市场提供的病理学分析,我们知道,“市场”是这样一种协调分工的制度,首先,它保护并激发一群理性个体的谋求私利的动机;其次,在利己欲望的鼓动下,这些理性的个体参与收集、理解、传播关于资源有效配置的信息;第三,如果有合适的支撑系统,上述过程就不断趋向于那些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状态;但是,第四,伴随上述过程的,是群体之内每一个体的利己欲望和私人资本的积累过程。后者导致日益扩展的利益冲突并倾向于瓦解群体之内的协调秩序;所以,第五,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不断修补这一嵌入在社会里的协调分工的秩序。能够容纳这一修补过程的“社会-市场”秩序,被称为“宪法”。

    理解一个“社会”的比较方便的视角,是从个体出发,而不是从群体出发,把一群个体的每一个都看作是网络内的一个节点。每一个体(节点)与其他任一个体(节点)之间,存在许多“纽带”(边),经济的、政治的、情感的、思想的、血缘的、地域的、语言的、文化的……并且每一条纽带对不同节点而言具有不同的重要性(权重)。这就是所谓“社会网络”的视角,从1980年代开始融入社会理论的主流,最近更被引入到经济分析中,在诸如《博弈与经济行为》、《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和《经济理论杂志》这样的主流刊物上占了一席之地。

    显然,任两社会成员之间的多重纽带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典型如因血缘纽带而得到强化的经济纽带,或因文化纽带而得到强化的政治纽带。也可以发生相反的情形,例如因经济纽带导致的利益冲突而弱化的情感纽带,或被政治冲突弱化的经济纽带。

    所谓市场与社会的病理学分析,就是在例如上述的社会网络视角下,对社会成员之间各类关系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不理想状态的原因的分析。

    于是,对社会现状的病理学分析的前提之一,是存在某些“理想状态”,又可称为“乌托邦”。对马克思而言,共产主义社会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立的乌托邦。对韦伯而言,与各类现状构成对立的各类“理想型”,是社会分析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概括了许多社会思想家心目中的理想状态的,是一种被称为“美好生活”的社会状态,它由三个维度刻画。其一是“个体禀赋的充分发展”,其二是“正义”,其三是“足够丰富的情感生活”。

    如果因社会现状偏离美好生活而引发的任一社会成员不幸福感足够强烈,则可进一步引发该社会成员的病态行为。在个体而言,这类病态往往被纳入心理分析的范畴。在整体而言,这类病态可以被纳入社会分析的范畴。后者,就被称为“社会病理学”。

    由一群个体参与的“市场”,在社会网络视角下,被看作是“节点”的集合与其自身的笛卡儿乘积的一个子集,并且这一子集内的任一对节点之间的纽带,仅仅代表它们在市场里结成的关系--通常由一组契约条款刻画。

    节点之间契约条款的执行,有三种监督方式,分别被称为“第一方监督”、“第二方监督”、“第三方监督”。除了第二方监督的一些情形之外,其余的监督方式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市场以外的社会条件。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任何市场都是嵌入在某一特定社会内的市场。换句话说,在市场网络里任两节点之间的纽带,应被视为该市场所在的特定社会网络的相应两节点之间的多重纽带之一,它与其他纽带相互作用,决定了它自身的强度和效用。

    与现实社会里的市场相对立的,是市场的理想状态,通常称为“帕累托最优”。当现实的市场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从而造成足够巨大的效率损失时,它就表现出一种病态。对市场病态的原因的分析,是经济分析的重要职能之一,尽管这种分析往往超出经济学范围,涉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与文化等各门学科。也因此,我更愿意把这一分析称为“市场病理学”分析。

    一个健康的市场,总必须有能够支撑它的道德基础。今天,或许由于过去十年内目睹了普遍的道德沦丧和足以导致经济崩溃的欺诈行为,我们对这一点有格外深切的感受。从而,这本小册子也找到了更多的读者。

    我推测,任何一位认真的读者将立即注意到,这本小册子里出现的许多语汇,在这本小册子里找不到相应的界说和阐释。这是因为,理论体系必须通过某一核心观念展开它自身。这本小册子的主题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通过这一主题,展开了许多其它语汇的界说和阐释,但它们却不能被完整地包括在这本小册子里。例如,愿意深入探讨这一主题的读者,可以参考我已经发表的两部讲义,《制度分析基础》I和II,以及即将发表的《新政治经济学讲义》。 

   最后,我由衷感谢最初建议出版并编辑这本小册子的编辑,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赵婕女士,为完成此项工作,她不仅阅读了收录在这里的文章,而且阅读了我以前发表的数十种作品。后来,由于无法预料的变故,这本小册子被移交给世纪出版集团出版。也因此,我由衷感谢这本小册子的另一位编辑王志毅先生,他以严谨的风格,成为以往我在这家出版社的多种著作的编辑。我还要借此机会向陈昕和施宏俊表示由衷的感谢,他们卓有成效地领导着世纪出版集团和世纪文景有限公司,并长期支持着我的著述工作。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