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隔岸看世界

  节选自中信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欧债风云》序

  今年5月,在“欧债危机”的策划还仅有一个模糊的轮廓时,我与一位英国朋友曾谈到过希腊。在外界看来,如果给希腊做一个定义,无非是奥林匹亚,巴特农,或者是——度假岛。而更有趣的是,欧洲人认为希腊人十分油滑,他们甚至屡次在电影中调侃希腊人。

  可这位朋友仍认为我的分析远远不足。他建议我去一趟希腊,到大街小巷走走,和希腊人聊聊天,到岛上晒晒太阳。“这样,你就能理解希腊了。”他说。

  这是一个不错的建议。在我们策划“欧债危机”专题之前,有关这一经济事件的报道早已铺天盖地。数据、发言、分析……以及从这些枯燥的经济现象中展现出的迷茫、愤怒、急躁……以致悲观,都吸引着我想寻求更有血有肉的历史现实。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以浪漫著称的小国陷入危机,并引发“蝴蝶效应”,搅起全球经济一摊浑水。

  已有的财经新闻报道并没有解答我所有的疑问,事实上,很多报道仅仅局限于对数字的罗列与分析,或有失偏颇,或流于形式。如是,何谈财经媒体的全面和客观?我们习惯了直接翻译几大通讯社的财经稿件,以旁观者的心态观望在欧洲大陆上发生的债务危机,而当南欧小国——希腊“意外”地成为导火索时,更是激发了我们对“失败”无尽嘲讽的心态。当某个曾经辉煌的王朝突然间有黯然落幕的迹象,唏嘘远没有毫不犹豫的嗤之以鼻来的痛快。

  经济学大师约瑟夫?熊彼特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历史经验,他就不太可能被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这也是我所思考的:一个严肃的媒体不能驻足于妄加揣测,而是需要以史为鉴,透过现实洞察经济危机的前世——获取应对危机的智慧和韬略,然后积极地面对它的今生——踏上下一次经济繁荣之路。

  危机,危机,我们对这个词并不陌生,国际金融危机还未完全退去,欧债债务危机又接踵而至。但是除了隔岸观火,媒体人还能做些什么?在相隔着10个小时飞机航程的欧洲大陆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又应该从中学到什么,做可预见的准备,以避免有一天,我们中国经济也成为别人“隔岸观火”的对象。这些都远比“口水战”有意义得多。

  因为,存在,未必即是合理的,但必然是值得尊重的。

  我的想法是:摘掉有色眼镜,换一个新鲜的角度看欧债危机。我们派出的专业财经记者,可以在希腊、西班牙、英国亲身体验,做更中允的分析,尽可能地贴近,更贴近事实。这些真相,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事实证明,我们的“体验式”调查,的确纠正了很多现有对欧债危机报道的偏差。例如,我们在新闻中看到了雅典惨烈的示威现场,却不了解他们罢工示威游行的背景以及当地人的想法;我们只顾妄自评说欧元区的危机,却忽略了这背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背景。每一个社会都是一个有机体,历史、文化、生活方式都在影响这一个国家的经济模式和运行手段。历史,容不得偏差。

  正是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我们的调查系列力图还原欧洲债务危机的现实,一步一步地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幅图景,有起因、有现状、有分析,从希腊出发,到欧洲、到美洲、到全球经济的未来。纵轴和横轴交错,最终将每一块拼图互相拼接,让历史变得有血有肉。这其中,有对数十名重要人物的面对面采访:从政界到商界,从平民百姓到国会议员,从中国的经济学家到欧洲的经济学家,从监管机构到银行。更不用提及我们的记者深入到危机的“腹地”,在欧债危机暴风眼中寻找“希腊式失败”的基因。

  当今世界格局变化加快,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在全球一体化的同时,每一场危机都让所有的经济体概莫能外。但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历次的经济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只要正确认识历史,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就可以摆脱危机并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而你手中的这本书,或许不能拯救世界,却可以点亮一盏明灯,给人以启迪。

  沿着记者们的脚步,我们的读者,不仅可以到风暴眼一探究竟,见识真正的雅典卫城或是希腊沙拉;也可以在闭卷之余有一个思考的空间;更可以静静地与全球的智囊们分享真知灼见。无论你对欧债危机认识懵懂还是已经略知一二——我相信,在打开这本书的同时,你会了解更多。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