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十次报告会简报之一

2007年7月29日,“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十次报告会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举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教授、卢锋教授、宋国青教授、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陈志武教授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周其仁教授先后做了演讲。我们分三期简略报道会议概况。会议报告详细内容经整理后,将由“CCER中国经济观察”专刊发表。本期简报报道林毅夫教授和宋国青教授演讲内容。
  
  林毅夫:内外失衡条件下的政策选择
 
  今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GDP同比增长11.5%,粮食再获丰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财政增长较多,总体经济形势与去年相似,目前的问题和2006年7月29日的“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讨论的问题基本一致:投资增长过速,货币信贷增长过快,外贸顺差外汇积累过大,环境资源压力很大。政府进行调控时可采取“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两种政策。“扬汤止沸”是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法律和行政手段等短期措施进行调控。“釜底抽薪”是分析问题背后的体制和发展原因,采取治本的办法。
 
  目前经济中内外失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投资增长过热,消费相对不足。2003年以来投资每年增长25%以上,消费占GDP比重从2001年60.1%下降到2006年50%,由此导致生产相对过剩。二是投资集中于少数行业,形成“潮涌”现象。2003-2004年集中在汽车、建材、房地产等行业,后来集中在有色金属、电力等行业。建成后会加剧这些行业的生产过剩。三是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双盈余”。外贸顺差今年上半年达到1200亿美元;资本账户中外商直接投资今年估计将超过600亿美元。四是城乡差距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从1984年1.8:1上升至现在3.3:1,大大高于国际平均水平1.8:1。五是收入分配恶化。改革开放以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使收入分配逐渐恶化,目前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4。六是资源和环境压力巨大。去年我国GDP占世界5.5%,能源、钢材和水泥使用分别占世界15%、30%和54%,最近太湖蓝藻等环境恶化事件不断发生。
 
  这些问题不仅同时存在,而且互相影响。由于富人消费倾向较小,财富集中在少数富人手里会导致消费相对不足,将财富更多用于投资,使得生产能力过剩,增加出口和贸易顺差。如果仅仅根据表面现象进行治理,问题会继续存在,所以要找到问题背后原因。
 
  内外失衡原因之一是改革不到位。我国实行渐进式改革,过渡时期市场制度和计划遗留制度并存。目前主要有三方面改革不到位。首先是金融结构改革不到位。一方面,我国金融结构以大银行为主,偏重大企业的金融结构导致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到非农产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以消除,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就业机会不足使得工资增长缓慢,城市内部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我国2006年以劳动密集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比例为39.5%,低于相同发展水平国家平均水平53%。另一方面,银行利率过低,贷款利率仅7%左右,存款利率也受到抑制仅3%。结果使得相对贫穷的储蓄者以较低利率补贴相对富有的贷款者和银行,加大收入差距。
 
  其次是资源税费改革不到位。改革开放以前为补贴重工业发展,资源由国有矿产企业开采,再以极低价格卖给重工业。改革之后引入市场竞争,允许民营、三资企业进入资源开采业,资源价格仍然人为压低。为了补贴背负着退休工人、冗员等社会负担的国有矿产企业,国家只征收极少资源税和资源开发补偿费,两者相加平均1.8%。上世纪90年代矿产资源价格和国际接轨,而资源税费仍然维持较低水平。对于没有社会负担的民营、三资企业,采矿成为暴利行业。这加剧了收入分配恶化,同时导致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
 
  最后是行政垄断改革不到位。虽然我国正向市场经济过渡,仍有不少行业维持行政垄断,比如能源、电力、金融等行业。垄断产生垄断利润,成为收入分配恶化原因之一,并滋生寻租现象,加剧收入分配恶化,败坏社会风气。
 
  除了改革不到位,内外失衡问题和现在的发展阶段有关。首先,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与我国发展阶段有关。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存在很多产业升级空间,由于资金相对丰富和投资机会较多,投资增长非常快。不仅国内企业投资快速增长,外资也大量进入。改革开放30年为制造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国内收入增长形成巨大市场潜力,吸引大量外国企业到中国投资、生产、销售。
 
  其次,“潮涌现象”也与我国的发展阶段有关。发达国家一般处于世界产业链前沿,企业根据自己判断进行投资,对下一阶段具有竞争优势产业不会达成共识。只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企业可能形成下一阶段优势产业的共识。比如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产业和20年代汽车产业,投资也出现“潮涌现象”。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基本沿发达国家走过道路逐级而上,产业需要升级时下一阶段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有迹可寻,企业和银行间容易形成共识,所以大量投资集中在少数行业,建成后出现产能过剩。这一方面导致出口增加,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无法获得预期盈利,投资不能收回成为银行呆坏帐来源。
 
  “双盈余”也与当前发展阶段有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是标准的“双缺口”发展中经济,既缺资金又缺外汇。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制定吸引外资、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直到最近才有所改变。同时“双盈余”也与美国有关。美国国内只消费不储蓄同时保持财政赤字,经常帐户赤字占GDP比重从1992年不到1%增加到去年7%。美国经济规模占世界30%左右,其他与美国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必然表现为巨额贸易盈余。
 
  最后,资源和环境问题也与发展阶段有关。我国处于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阶段,经济发展必然伴随能源、资源大量使用和环境压力增加。一方面由于能源资源价格不合理加上惩罚力度不够,企业缺乏内在动力节约能源和资源使用,一些企业即使安装减排设备也不愿运转。另一方面,地方干部升迁主要与GDP增长相联系,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过去在干部考核中不占重要地位,地方干部不重视能源资源和环境要求。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一段时期,我们需要利用这段时期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性问题和发展中问题。针对改革不到位问题,首先应当按照今年金融工作会议所提出的改善金融结构的精神,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农村银行、小额信贷、中小企业担保等地方性中小金融,支持劳动力密集型中小新企业和农户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现代农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其次将资源税费调高到合理水平,使资源行业成为正常利润行业。同时尽可能开放垄断行业,对于不能放开的行业,要加强价格、成本、收益分配的监管。
 
  对于发展带来的问题,我国目前已不再是“双缺口”经济,应该调整外资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对于“潮涌现象”,政府应该利用总量信息优势,随时公布有关信息,同时规范产业准入。“双盈余”有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结构原因,不能单纯通过人民币升值得到解决。我们应该保持目前稳定、小幅、主动、可控、灵活的升值。对于资源环境,一方面应该提高资源价格到合理水平,对环境要求制定较高标准,加强违规惩罚力度和执行强度。另一方面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干部升迁的考核指标,促使地方干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积极引导、监督企业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宋国青:货币过快增长引起通胀趋势
 
  目前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倾向,如果不进行政策调整,通货膨胀将会上升。 宋国青教授首先介绍了二季度工业生产增长加快的情况,其次分析了引起经济快速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和出口变化以及货币供给变化,最后讨论了通货膨胀情况和关于利率调控的政策建议。
 
  今年6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4%,这么高的增长率在2004年3月出现过,但两次基数不同:2003年3月经济活动偏冷,去年6月经济活动偏热。打个比方,两次跳高的幅度相同,但起点不同,2004年站在地下室跳高,现在站在屋顶跳高,所以绝对高度差别很大。需要注意的是,今年6月份工业生产同比增长19.4%并非平均分布在过去12个月中。去年下半年六个月仅增长4.5%,今年上半年六个月增长14.1%,折合年率30%。这是过去10年从未有过的现象。
 
  其他一些指标相对较低。今年6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增长2.5%,低于2004年3月的3.9%。今年6月份投资同比增长28.5%,今年二季度同比增长27.4%,远低于2004年1、2月统计局公布的53%同比增长率。这可能是支持“目前尚未过热”的重要依据。
 
  结合通货膨胀率等指标粗略估计,现在的偏热程度大概是GDP的1-2%。1978年以来GDP偏冷或偏热幅度最高达到5%,现在1%的幅度本身问题不大,关键看过热原因。如果由偶然因素引起,那么稍加调控甚至不必调控经济就会自己趋于平稳。如果原因没有消失甚至还在加强,就要引起注意。目前高达30%的工业生产增长年率相当于GDP增长18-20%,增长势头远高于潜在生产能力。
 
  此外我国一直存在一个通货膨胀加速机制。由于名义利率变化滞后于通货膨胀率变化,通货膨胀率上升会引起真实利率下降,并引起投资扩张,进一步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是投资。统计局报告的今年6月份投资增长率为28.5%,看起来不是特别高,但是需要考虑投资统计方面的问题。按照统计局数据,每年12月份投资占全年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月份,1997年12月份的投资占全年35%,而一季度投资仅占全年10%, 12月份的投资数据异常可能和年报、月报口径不同有关。经过统计调整,12月份所占比例持续下降,使得12月份同比增长率非常低,而一季度同比增长率非常高。由于上述统计问题,2004年一季度投资的45%同比增长率可能高于实际增长率,当时根据投资数据推断经济过热存在投资统计方面的问题。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另一个原因是贸易顺差。进口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没有出现异常,去年下半年出口增长也比较缓慢。今年1、2月出口猛烈增长,2月份同比增长率超过50%,考虑春节因素实际增长60-70%。3月份出口大幅下跌,可能是因为企业1、2月份改变政策预期提前出口。一季度整体出口增长率变化不大。与2004年贸易逆差不同的是,现在是贸易顺差。2004年1季度贸易逆差对GDP同比增长率贡献-2.3%;今年2季度贸易顺差同比增长74.6%,对GDP同比增长率贡献4.3%,比2004年1季度增加6.6%。按固定资本形成计算投资占GDP42%计算,GDP同比增长率增加6.6%相当于投资同比增长率增加15.7%。
 
  去年年初开始大量资金进入股市。其中以个人名义和企业名义开户的钱算作客户保证金,计入M2;通过基金公司或者信托等机构间接购买股票的钱不计入M2。从个人直接开户情况看,客户保证金成倍增长,4、5月份同比增长3倍多,绝对额接近1万亿元。未计入M2的部分可能有相当大数量。结果是M2增长率很低,实质性货币增长率很高。这里并不是说货币的定义或度量方法有问题,但是在目前的定义和统计下,遗漏了一部分重要信息。这一部分信息的公布有很多技术上的困难,在5月份才推算出4月份数据。如果有这部分数据,通货膨胀预测的准确度就会提高。
 
  现在大家经常把流动性问题或货币过快增长同外汇收入相联系。外汇收入最近一两年必然持续快速增长,但可能没有人认为今后一两年通货膨胀率持续增长。目前通货膨胀率较高,主要因为货币度量出现了一点“问题”。这是一个偶然现象,与外汇收入增长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今年6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增长2.5%,低于2004年。这首先是因为去年6月份价格水平已经很高。其次是因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比值偏高。同时由于生产资料进口比例高于消费资料,人民币升值对二者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非食品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连续几个月只有1%左右。根据过去经验,通货膨胀率高时,食品价格增长更快,非食品价格相对稳定。但CPI 中食品份额较大。最近肉价上涨可能会产生短期影响。但今年天气比较有利,雨水充足秋粮收成往往比较好,目前玉米价格已经下跌。这对短期通货膨胀可能起到一点抑制作用。不过,通货膨胀一般要比总需求扩张晚几个月时间。今年5、6月份工业生产猛烈增长,而价格没有变化。这可能是因为滞后效应,通货膨胀率仍有上升倾向。
 
  利率杠杆调控需要注意长短期结构问题。如果通货膨胀会持续三年,应当提高三年期存款利率。如果通货膨胀只有三、五个月,应该大幅上调短期利率,维持长期利率基本不变,否则会对以后产生不利影响。中国过去一直由央行控制所有期限结构的利率水平,可以考虑让市场调节长期利率,央行只控制短期利率。今后债券市场发展也要考虑这个问题。
 
  (邹雨童、刘鎏整理,未经主讲人审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