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篇
教学,教学,“教”还是要在“学”的前面,由此可见教师的重要性。在这一篇里,我斗胆对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学工作提出一些意见。首先要明确的是,我所提出的意见全部是建立在本人在人大四年的经历的基础之上的,其中的主观性因素请各位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予以考虑。
首先是教师对待学生的论文的态度有必要更加严格。我始终认为,上课固然能学到东西,然而只有通过一篇又一篇文章的写作、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才能真正的提高一个人的水平。不幸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本科阶段始终无法享受到“论文指导老师” 的优厚待遇。退一步讲,课堂论文往往因为上课学生数量的众多而失去了老师的“青睐”,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些本来应该而且能够培养起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明不白的损失掉了。诚然,为每一个学生设置一个指导老师对于许多院系来讲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但当我们想一想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对中国的人才的培养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的积极影响时,似乎许多困难都变得黯然失色了。我想说的是,实际上我们学校里的许多更加偏重于基础研究的院系已经为本科生配置了指导老师,但往往这种优待是“形同虚设”。从学生的角度讲,他们的论文并没有受到老师的严格的指导,一种良好的研究态度与写作习惯缺乏要求和示范。虽然在教学中学生应该处于主动的位置,在大学开始及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尤其如此,但倘若教师缺少了责任感,缺少了一丝严谨的态度,学生就难免会滋生得过且过、应付差事的懒惰情绪,并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必须加以强调的是,我从未想过要把上面提到的这种责任推给教师,只是如果考虑到学生在面临一个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新问题时可能出现的恐惧、犹豫乃至懒惰时,教师的鼓励与鞭策就尤为重要的。
其次,指导教师并非只有指导论文这一项工作,学生在论文写作中面临的论点、方法论乃至对参考文献的理解方面的问题都是要与人交流的。一个好教师不仅应该教会学生做什么,还要告诉他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理解和吸收方法论甚至举一反三,拿出新的成果。当然主动性与自觉性的担子主要还是压在学生这边,但如果教师都没有帮学生理清学习思路的话,这种情况就别当别论了。许多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却苦于无从寻求答案。显然仅靠其师兄、师姐的经验是不够的,即使加上自己昼夜的冥思苦想,似乎还是缺少了教师的“指点迷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唐朝),无师何以“解惑”?“自通”不足为据!
最后我想说强调一下“知其所以然”的重要性。这点在上文已经有所提及,只有“知其所以然”才有可能在方法论上创新,或者是用老方法产生新成果。我这里想说的是,在学习经济学过程中往往只有“知其所以然”才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就以我自己为例,常听老师说写文章时题目越小越好,但就不知道为什么。也尝试着去写小题目,但一来实在搞不清什么叫“小”题目,二来在写作过程中还是屡屡出现“说不清楚”的问题。现在终于明白了,所谓“小”题目就是能够用基本经济理论直接加以解释的简单的经济现象,同时是自己有体会的、有话想说的问题。这样一来好了,不仅选什么题目清楚了,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为什么要写“小”题目从而也就不会“说不清楚”了。
好了,在这篇文章里我虽然是侧重教学中的“教”泛泛而谈了许多问题,但绝非针对教师或者学生中的任何一边。同时各位应该注意到,虽然我是挂着“经济学学习”的“羊头”,但卖的已经是不局限于此的“羊肉”,可能是“狗肉”、“猪肉”、“牛肉”……不论是什么肉,希望大家吸收其中的营养就好。
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57&ID=17922&replyID=64033&ski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