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讨论:“排队”有效还是无效?(二)

lk1983:
 
怎么样,被我预言到了吧,哈哈哈哈! 再看看我的话
“有自由价格必无排队现象,有排队现象就必无自由价格。标准只有一个,价格管制意味着该标准无效,故排队取而代之。我在自由价格已成为人们所选定之标准的前提下再寻找效果相同之准则乃属愚蠢之举。如需证明排队之更有效率,还要在价格看不见的地方,我此所说之价格乃以货币表现之。”


张三李四:
 
以下是引用puyjan在2004-8-24 22:34:00的发言:
我找到了一种没有价格管制但是一定是排队的例子了,哈哈。
在大街上慈善组织摆一口大锅给乞丐们分粥,乞丐门一定是排队领粥的——乞丐没有钱,不可能有价格机制,但是他们有的是时间,排队的成本较低。但是,这不具有必然性——如果乞丐有点钱呢。

就算乞丐没有钱,主办者如果愿意,也可以弄出个价格机制来而不用排队的,这不是什么难事。

问题是主办者不会愿意这么办,要不他施粥给乞丐干嘛?

基于您的定义,这也是一种“价格管制“-----自我价格管制。


puyjan:
 
48楼:过隧道中的汽车实际上不是排队呀。因为不同时间到达隧道口的车的到达时间不是他们选择的。你的哥哥比你大(先于你出生),是你们排队的结果吗(不好意思,如果你有哥哥的话)?


张三李四:

排队的原因是不是一定是价格管制,这完全取决于对“价格管制”的定义------其实并不太重要。

重要的是楼主的问题“排队这种现象究竟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呢”?我的答案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排队的情况,可能也是有帕雷托效率的。


puyjan:

我同意这种说法——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排队的情况,可能也是有帕雷托效率的。


lk1983:

也许任何存在的排队都是有效率的也说不定啊,我个人的感觉是凡是长久存在于这个世界中的现象都是有效的,毕竟很多约束条件还有待我们去探明。


张三李四:

这种说法我不同意。关键在于个体的选择权有没有受到行政权力的剥夺。

如果排队是所有微观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会存在帕雷托改善的余地。如果行政力量限制了微观主体的选择权,那么如果没有这种干预,微观主体也许有更好的选择,或者存在交易的余地。


puyjan:

不一定吧。排队是用时间机会成本作为一种“价格”支付,在某些情况下也许是有效率的。


淡泊:

对头。从短期来看,只要排队的收益大于排队的机会成本,排队就是有效的;从长期来看,人们可以通过市场的或行政的手段缩短排队时间,增加排队的舒适度,从而降低排队的机会成本,提高社会福利。


jhtemp:
 
排队当然有其原因,但效率可能并非唯一的原因。
比如我们等公共汽车时会排队。这时我们主要考虑的是公平:先来者先上车显然比较公平。而一拥而上可能效率更高。
有时我们还会让老人和小孩先上,这就完全是一种伦理行为了,既不公平,也无效率。当然,从长远来看还是公平的,因为我们都有年少和年老的时候。


张三李四:

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管制,公共汽车排队问题主要是一个博弈问题.


lk1983:

怎么讲?能详细解释一下, 谢谢


sungmoo:
 
以下是引用jhtemp在2004-8-26 14:34:00的发言:排队当然有其原因,但效率可能并非唯一的原因。 比如我们等公共汽车时会排队。这时我们主要考虑的是公平:先来者先上车显然比较公平。而一拥而上可能效率更高。 有时我们还会让老人和小孩先上,这就完全是一种伦理行为了,既不公平,也无效率。当然,从长远来看还是公平的,因为我们都有年少和年老的时候。

“先来者先上车显然比较公平”,为什么?
“公平”这个词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每个人都可以用这个词为自已谋福利而同时可能损害别人的福利。
“一拥而上可能效率更高”,在何种条件下成为“可能”?
“让老人和小孩先上,这就完全是一种伦理行为了”,伦理仍可以算作制度范畴,每种伦理的形成应该不是任意的。
“从长远来看还是公平的”,“长远”有多远?我们老的时候,还会有现在的公共汽车的形式吗?


lvmingxiao:
以下是引用puyjan在2004-8-24 22:45:00的发言:
48楼:过隧道中的汽车实际上不是排队呀。因为不同时间到达隧道口的车的到达时间不是他们选择的。你的哥哥比你大(先于你出生),是你们排队的结果吗(不好意思,如果你有哥哥的话)?

排队不是自己选择的?是人家将整辆车塞进去的,笑话,当然是自愿排队的,但是真实世界能对物理状况考虑得这么清楚吗。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这就是原因了。自由、自愿与物理禁锢是不排斥的。

司机进入隧道与不进入隧道的选择是边际上的,隧道口是决策时期,即在外面的预期收益与在隧道排队的收益是相等的,因此进入隧道当然是自愿的了。进入隧道就没办法了,退不出来,也不可能超前。

另,我确实有个哥哥,但这与司机进入隧道是可比的吗?司机进入隧道和不进入隧道是可以选择的!!

为了说明真实世界中存在出租车进入隧道的问题,我给出自己的一篇老作品。

乘车中的经济学问

杭州的城区本来不算很大,加之我生性不喜动,所以一般外出也只是骑自行车就可以了。不久前,我去参加在本城举行的业务培训,地点有点远,天气又有点冷,而且有直达的公交车。一经权衡,当然是乘公交车去参加培训了。在几天的乘座公交车的时间中,仔细观察,却也发现不少有趣的事情。

公交车在社会中的经济学暂且不去分析,就是仅仅乘公交车这一行为就有一些经济学问,尤其是边际观念和成本收益观念在人类行为中得到了鲜明的反映。乘公交车固然是一种与步行等其他方式比较而被选择的理性行为,但是选择了这一方式以后,后面还有很多的选择待我们去判断。以下举例分析。有时候,我们走在快接近站点的时候,后面一辆要乘的公交车行驶过来,这时如果刚好赶上那是最好,不用花时间等待,但是往往有时候看着这辆车开到站点,自己却没来得及走到那里,小跑一阵可能就赶上了,这时要不要小跑就是一个放在我们面前的选择,如果自己时间充裕,又不想跑动,那么还是慢慢地走过去,等待下一辆车的到来。有时候,来了一辆自己所要乘的车,而这路车的价格却有差别,例如空调车要贵一些,而普通的车却便宜一些,如果天气很冷或者很热,而自己又怕冷或热,那么还是要选择乘座空调车,而在春秋两季,可能就不大会在意天气而更在意价格的高低。有的人则考虑乘车的舒适感,他们喜欢新一点的车子,不仅安全而且舒适,一前一后两辆同一路的车到达站点时,他会选择空一些的车子。然而,如果上班时间快到了,那么其他因素就可能是次要的了,乘车的人会尽可能赶上早一点的车,否则要扣工资或奖金了。如此看来,时间紧迫还是充裕、好动与否、对舒适的要求、天气和温度、车型、价格等等都是影响乘车行为的约束条件,而其中的各种组合对应不同人的行为分布,并且构成了各种乘车现象。然而,归根结底要看的是,不同的组合中每一影响因素决定的成本和收益和其他组合相应因素相比较的高低,并且很明显的在边际上进行组合的转换。

公交车的站点分布也有经济学上的合理性。例如,最后一站的路线比较长,而中间的几站的路程相对比较短。这是什么原因呢?倒数第二站到终点站的距离比较长,是有根据的。首先,在站点的名称上,终点站相对来说比较有名,那么相应地,终点站的辐射区域比较大,尤其对外地人来说,可能宁可在终点站下车,再走回离倒数第二站较近的目的地。第二,终点站的车子在起步时是空车,有空位,有更大区域面的人愿意到起点站去乘座,相对比较舒适。因此,公交站点的安排实质上具有减少资源浪费的功能。长途车则正好相反,长途车的站点分布是中间少,两头多,确切些说是终点的那头多。起点的这头少,是因为这头近,肯定有公交车或者直达车,长途车的司机也不愿意短程的乘客来乘座,因为在固定车位数的情况下,每一个乘客的路程长一点,司机的收入就高一点,而下车的站点少一点,则成本也少一点。长途车终点那头的站点多具有合理性。首先,司机在两头跑,相对来说对两头比较熟悉,而对中间不大熟悉,甚至更多的情况是司机是其中一个终点站的人。更重要的是,乘客对长途的车的选择余地很少,这是由资源配置节约要求决定的,不可能对附近不远的两地(例如相邻的两村)安排两路车,这不现实,而且造成资源浪费。那么这样的安排下,终点站当地的许多人都要乘这辆车,接近终点站的那段路程就应该有许多乘客要下车,这时司机应该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且,由于车程的中间一般也没有乘客来乘座,例如A和C两个站点,经过B点,B点附近的乘客基本不会乘座AC这辆车,因为AB之间也有车,而且乘客的信息和便易决定了选择乘AB的车的行为。总之,长途车的站点的安排也是具有合理性的。

我培训所在地的附近是城站,我数次经过那里,发现许多出租车排队进入站内揽客,而且外面通往下客区之间是一条隧道一样的路,车子之间依次进入,而且显然的,进入了队伍中就不能够中途退出,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边际观念又在这里发生作用。司机的经验知识知道什么时候下客的旅客多,排队长度由最后要进入队伍的车主的边际观念决定,如果车主认为在外面自己搜寻乘客的时间要少于排队等待的时间,那么明显的他就不会排队了,这说明在边际上决定了是否排队的选择。排队的队伍的长短会发生变化,我早上看到的和晚上看到的长度是不一样的。细细推究,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司机面对的是不同区域不同机会的市场,需要运用自身拥有的经验知识去判断并抓住市场中的机会,而且这机会是变幻的,本例中,排队队伍的长短处于变化状态是因为车站内下客区的乘客的数量、司机的数量和外面乘客的数量都是处于不停变幻中的,即使保持司机的数量不变,外面的乘客的增、减、不变和车站内乘客的增、减、不变的变幻及其组合就会产生多种结果,而出租车队伍却始终反映了司机不同选择的边际状况。我对本例中出租车排队感兴趣的地方在于出租车在队伍中不能够和乘客进行交易,实质上,即使价格稍微低一些,由于空间的限制,也不能够达成交易,只有前面的交易完成了,后面的交易才能够有机会达成,而且司机在队伍中不能够中途退出,即使突然间外面的交易机会骤然增加,司机也不能够退出来另外寻找交易对象。明显的,与一般的人的排队不一样,人可以直接退出,而出租车的排队是人也不能退出,车也退不出,人不仅被空间限制了,而且被交易工具限制了。看来,要达成一项传统的交易(即区别于虚拟的、期货期权等),除了时间、地点、交易者和交易对象进行接触外,交易工具也是不可缺少的。

经济学尽管功用很多,但如果要把领悟的经济学精髓,则在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是最好的。学习经济学实质上是给予我们一种观察、分析事物的思维,进而教会我们如何在社会中和谐地生活。这也是我观察经济学现象的一点心得。


puyjan:

但是,司机在开到隧道口之前是不知道他前面有多少车的,就是说不知道他会排到什么位置的,他排到的位置是不能够选择的,很简单嘛。


lvmingxiao:
 
呵呵,"不知道"怎么作出选择,肯定有预期的,基本是根据经验来作出的.

决策是在隧道口作出的,那是在边际上的,但是在排队的时间中,边际发生了变化,但司机却不能根据边际进行调整,这是物理的限制,在人与人的排队中,当边际发生变化时,他是可以退出的.但是司机不可能啊,他的交易工具都限制住了,怎么根据边际调整?

那你的意思是司机知道外面的找到顾客的机会的咯,外面也不知道的.要看两种行为的预期,并且在边际上作出选择的。
 
总不能否认司机进入隧道是自由选择的吧,但进入以后是否能根据经济成本收益而随时调整选择呢?显然不能,有物理限制的.

所以啊,还是本本主义,经济学上说在边际上作出调整,但很多时候已经没法调整了,后悔也来不及了,那怎么办,存在路径的。如果能随时按自己意愿进行决策,世界还会有这么多缺憾的?大家都希望自己能自由选择,做到利益最大化,但现实中却往往不能。经济学谈选择,是经济主体有主动权的,但现实中经济主体却可能是被动作出反应的,那就不能以自由选择作为前提来分析了,经济学的许多分析方法就不适用了。


puyjan:

你开车吗?实际上,司机把车开到隧道口时是没有选择的了,只有按照秩序开进去。

经济学说的选择是非常广义的。即使被堵在隧道口子上的司机,还是有许多选择的,只不过另外的选择成本太高了而已。譬如,可以将车扔在那里,自己步行,或者付许多钱给前面的司机把他的车买了,....................。

张三李四:

以下是引用lvmingxiao在2004-8-26 18:51:00的发言:
排队不是自己选择的?是人家将整辆车塞进去的,笑话,当然是自愿排队的,但是真实世界能对物理状况考虑得这么清楚吗。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这就是原因了。自由、自愿与物理禁锢是不排斥的。

杭州城站的出租车排队是强制的,在城站揽客,不排队是要被罚款的,不信你可以去问出租车司机朋友。

车站是出租车客源的大户,在这个局部中,司机没有排队之外的第二种选择。而且,我们可以相信,如果没有政府的管制,不会自发的形成排队制度。这恰恰说明了管制是排队的重要原因。司机排队,当然是“自愿”的,但这种自愿却是既定管制条件下的自愿。

人的选择无法保证永远正确,这是事实。但从主流的角度来看,这不是基于“理性“的不完全,而是基于信息的不完全。

你这里说的,根本不是什么“隧道问题”,而是你对出租车排队现象的分析。蒲老师说的,和你说的,不是一回事。


淡泊:

以下是引用lvmingxiao在2004-8-26 19:12:00的发言:
总不能否认司机进入隧道是自由选择的吧,但进入以后是否能根据经济成本收益而随时调整选择呢?显然不能,有物理限制的.

进入隧道后为什么就不能根据经济成本收益而随时进行调整呢?即使是在隧道里,司机仍然是在时刻按照成本收益来前进,一分一秒也不能含糊。只要他停车或调转方向的收益大于他因此而造成的额外成本,他完全可以义无返顾地去做。比如,明知前面有某种危险,足以危及生命,他肯定会去冒罚款的危险把车停下来。实际上,司机在进入隧道前就已经把进入隧道后调整选择的成本收益估算好了,所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是不会轻易调整选择的。


lvmingxiao:

以下是引用puyjan在2004-8-26 19:43:00的发言:
经济学说的选择是非常广义的。即使被堵在隧道口子上的司机,还是有许多选择的,只不过另外的选择成本太高了而已。譬如,可以将车扔在那里,自己步行,或者付许多钱给前面的司机把他的车买了,....................。

有很多选择没错,但选择是不是减少了?做其他选择的成本是不是加大了?如果是,那么就已经没法达到原来的自由意愿了,这是不是代价。把车扔了?付钱把前面司机的车买了?太天真了,还问我是不是司机?我相信你是司机的时候是会这么多的,呵呵,这完全已经偏离常识而成为胡诌了。我强调在真实世界中而非在想象世界中(你可能习惯性地犯后者的毛病)物理、物质限制了人的选择的范围、加大了选择的成本,错在哪里呢?


lk1983: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4-8-26 19:52:00的发言:
杭州城站的出租车排队是强制的,在城站揽客,不排队是要被罚款的,不信你可以去问出租车司机朋友。
车站是出租车客源的大户,在这个局部中,司机没有排队之外的第二种选择。而且,我们可以相信,如果没有政府的管制,不会自发的形成排队制度。这恰恰说明了管制是排队的重要原因。司机排队,当然是“自愿”的,但这种自愿却是既定管制条件下的自愿。
人的选择无法保证永远正确,这是事实。但从主流的角度来看,这不是基于“理性“的不完全,而是基于信息的不完全。
你这里说的,根本不是什么“隧道问题”,而是你对出租车排队现象的分析。蒲老师说的,和你说的,不是一回事。

我是这样理解张三李四朋友的话的,即在政府或行政之类的管制之下,人们的选择是无奈的,是非资源的。如果我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我想说,这里的政府管制,刚好可以被看成是如同隧道一样的一个约束条件。现实社会中,人们是在各种各样的约束条件下作出自己的选择的,既然是这样,那么排队对于选择排队的人来说就是自愿的,我想在这一点上lvmingxiao的说法是正确的,出租车司机是知道,不排队会被处罚,如果他的排队出于非自愿,那么他也不会去选择排队。
至于,存在行政管理是否是有效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虽然与我们讨论的题目有点远但是我想你是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我想政府也是市场的一个“局中人”,他也在其面对的约束条件下按照边际的原理进行选择,就像对出租车排队管制一样,因此直观感觉是他行政管理也符合帕累托最优。


张三李四:

当然,如果在既定的管制下,管制对个体而言,同其他自然约束一样,也限制了人们的选择。

但自然约束在既定技术条件下无可改变,而“是否管制”却是可以选择的。多了一个可以没有的“约束条件”,效率当然会受到影响。

如果行政当局是一个人,你的建议也许可以考虑。问题在于,行政当局通常由利益各不相同的许多人组成。行政当局与微观个体的关系,不是竞争的关系。

至于lvmingxiao的说法,至少在这个例子上我不同意。在这里,造成排队的原因并不是什么“物理原因”,而是管制。如果没有管制,我没见过出租车司机会“选择“到隧道里等客人。


淡泊:

以下是引用lvmingxiao在2004-8-26 22:15:00的发言:
有很多选择没错,但选择是不是减少了?做其他选择的成本是不是加大了?如果是,那么就已经没法达到原来的自由意愿了,这是不是代价。把车扔了?付钱把前面司机的车买了?太天真了,还问我是不是司机?我相信你是司机的时候是会这么多的,呵呵,这完全已经偏离常识而成为胡诌了。我强调在真实世界中而非在想象世界中(你可能习惯性地犯后者的毛病)物理、物质限制了人的选择的范围、加大了选择的成本,错在哪里呢?

不生气,不生气。别人只不过问了一下“你开车吗”,怎么至于这样......
问题不仅仅是排队的成本,而是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其实,即使不在隧道里,比如开车走在大街上,你的选择就一定比在隧道里多吗?
还有,开车进入隧道可能是在排队,也可能不是在排队,完全象哥哥与弟弟的先后出生一样。其实,即使不在隧道,比如开车走在大街上,许多车先后走同一条道路,也不能一定算是排队的。那叫“同时使用一个公共产品——公路”。


puyjan:

将所谓“真实世界”与基于逻辑推演的分析对立起来好象是一种时髦,其实是一种无知。科学本身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从“真实世界”抽象出来的一种“想象”出来的世界。

你要学会逻辑思维,不要以为常识上没有可能的就是可以排除的。科学上有许多开始看来好象是“胡诌”的东西,其实才是真正的“真实世界”。迪拉克从一个数学公式中发现有带正电的电子,开始也有人认为不是“真实世界“的“胡诌”呢。爱因斯坦发现自己的宇宙方程中给出来了随时间变化的解,开始也认为不是“真实世界“的,然后人为地加上一个负项去抵消变动项。后来的哈勃效应说明爱因斯坦开始是正确的,后来却错了。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嘛。事实上,在科学上,只要在逻辑上不能排除的可能,都要充分地留心它们,而不管开始在直观上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你不能不承认——把车扔了?付钱把前面司机的车买了——是逻辑上可能的选择?学术探讨要以理服人,还需要耐心,这也是修练啦!
 
当牛顿在研究太阳系的稳定性时,他假定地球是一个质点——有质量但没有体积的一个“点”——你认为他是在“胡诌”吗?地质学中的大陆板块漂移学说开始也被指责为“胡诌”,后来怎么样?学术思考不能只拘怩于常识——常识在很多时候是假象。如果你不承认“把车扔了?付钱把前面司机的车买了”是可能的选择,那么你所缺乏的想象力就直接导致经济分析中的“选择空间”或者“可行集”是不完全的。这种判断还不是象你那样基于意气用事下所作出来的,而是基本的经济分析概念。
 
说你缺乏想象力可能言重了,但如果说是少见多怪的话倒十分贴切。可不,这里的一位朋友告诉我——我再告诉你吧。在好几年前,你们可能在电视上曾经看到美国警方追捕一个著名的杀人嫌疑犯(他的“著名“是因为他是一位”著名“的运动员)辛普森的镜头吧。其实,电视没有拍到的还有一个情节呢。当时辛普森驾驶的车与警察的车都开的一座桥上去了。辛普森驾驶的车在前面,而警察的车在后面,之间夹着一些车。警察就跳下自己的车——把车扔了,然后跑到挡着自己的车的前面的车上去,露出联邦调查局的证件,将那辆车上的人赶下去,然后驾驶着这辆车向前追击。按照美国的法律,联邦调查局探员在需要时可以随时征用民用交通工具,当然,事后政府会对被征用交通工具的主人给予补偿——这就是政府付钱把前面的车买了嘛(这辆车在追击中由于碰撞被严重损坏,后来由政府按照法律完全补偿)。与我说的一点也不差嘛,并且真真切切的就是”真实世界“里发生的嘛。其实,后来想起来,这样的情节在许多的外国警匪片中是经常出现的啊!

现在有些人(不是指这里参加讨论的)由于在理论分析上先天不足,就发明了一个含糊不清的术语——所谓的”真实世界“来把水搅浑。殊不知,至少从康德开始人们就已经知道了人类从来(也许是永远)都不知道甚至是不可能知道”真实世界“到底是什么!其实,那些(不是指这里参加讨论的)标榜自己是”真实世界“的人应该先去读读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划分“(不是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的划分“)。波普尔已经为这种”太天真“的人准备好了答案——你们说出来的写出来的其实统统都是不属于”真实世界“的”第三世界“的东西呢。

所以,完全不需要我是司机时会这样做(其实,如果我是司机时会这样做——象你说的那样——你的理论就已经出现反例了),美国警察就曾经这样干过嘛。

”常识“曾经使得哥白尼不敢在生前发表他的伟大著作,”常识“曾经让相对论得不到诺贝尔奖(爱因斯坦是因为”光电效应“理论获得诺贝尔奖),”常识“曾经使得伽利略的相对运动概念和牛顿第一定律被世人嘲笑为”胡诌“。实际上,科学研究最大的希望就是突破”常识“。就象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满脑袋”常识“的家伙实际上与爬在皮球上的蚂蚁没有差别。


sungmoo:
 
lvmingxiao说的是不是信息问题。

决策依赖于既有的信息,而信息的获得是有代价的。

面临不确定情形,进不进自身可能被“锁住”的隧道,类似于一个彩票(乃至赌博)问题。我们不能根据彩票的实现结果来反推买彩票的人是不是理性的,乃至理性选择受限与否。关键是买彩票的人在做购买决策时是否是理性的——他/她是否根据既有信息做出了自己的最优反应。

这也可以理解为人与Nature的博弈过程——Strategic Choice in Dynamic Games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lvmingxiao:
 
我不认为这样,交易是需要工具的,交易工具的移动是需要成本的,即使与信息无关,也是如此,但现有经济学分析范式中根本就没考虑这一点,如果有的话,那是我孤陋寡闻,是否可给出文献?出租车交易本身是一个价,但很多时候价格谈成了,信息也是完全的,却不能完成交易。仅仅是个人的排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退出,但有交易工具的你未必退得出呀。


util:

mr pu讲得痛快,其实从毕达哥拉斯开始,就有了推理演绎的思想,从直观到抽象,从自明之物到不自明。这一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柏拉图,柏拉图的思想体系(特别是理性情节)统治西方思想长达千年,直到康德发展到高潮。
法德的理性思想得出的成果比英美的经验论得出的成果丰硕得多!


sungmoo:

尝试着说一下你的思路。

考虑这样一种交易:

交易是需要技术条件的(交易工具),但这些技术条件未必属于交易对象。
交易不是瞬时完成的,而要持续一段时间。
交易的过程中,技术条件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可能使交易延时、中断、或终止,使交易者处于“锁住”状态(或遇到风险)。

这里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交易者事先知不知道这种可能的技术条件变化?——这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问题。经济学不须更改什么。从广义上讲,我们身处的环境等一切外部条件都可以算作你所说的“交易工具”,这些外部条件的“意外”变化都会影响交易的进程,这也正是经济学所归纳成的不确定性问题。

企业理论几乎到处都有面临不确定性的问题,由此产生了产权及激励问题。

附一句,现在有人这样认为:“风险”与“不确定性”是不同的,若交易者事先知道各种可能情况的概率分布,但不知道或无法控制哪种情况最终实现,则称交易者面临风险;若交易者既不知道可能情况的种类,更不知道各种可能情况的概率分布,则称交易者面临不确定性。


张三李四: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4-8-27 21:18:00的发言:
尝试着说一下你的思路。

考虑这样一种交易:

交易是需要技术条件的(交易工具),但这些技术条件未必属于交易对象。
交易不是瞬时完成的,而要持续一段时间。
交易的过程中,技术条件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可能使交易延时、中断、或终止,使交易者处于“锁住”状态(或遇到风险)。

这里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交易者事先知不知道这种可能的技术条件变化?——这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问题。经济学不须更改什么。从广义上讲,我们身处的环境等一切外部条件都可以算作你所说的“交易工具”,这些外部条件的“意外”变化都会影响交易的进程,这也正是经济学所归纳成的不确定性问题。

企业理论几乎到处都有面临不确定性的问题,由此产生了产权及激励问题。

附一句,现在有人这样认为:“风险”与“不确定性”是不同的,若交易者事先知道各种可能情况的概率分布,但不知道或无法控制哪种情况最终实现,则称交易者面临风险;若交易者既不知道可能情况的种类,更不知道各种可能情况的概率分布,则称交易者面临不确定性。

我同意sungmoo兄的解释,事实上,我在前面也说过,这是一个信息充分不充分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理性完全不完全的问题。

但我觉得,这个解释与本主题所讨论的“排队问题“,不会有丝毫的联系。


zqdong:

Scientific method consists of a number of elements:
-The observation of facts (real-world)
-Based on those facts, the formulation of a possible explanation of cause and effect (hypothesis)
-The testing of this explanation by comparing the outcomes of specific events to the outcome predicted by the hypothesis.
-The acceptance, rejection, or modification of the hypothesis, based on these comparisons
-The continued testing of the hypothesis against the facts.
As favorable results accumulate, the hypothesis evolves into a theory. A very well tested theory and widely accepted theory is referred to as a law or principle. Combinations of such laws or principles are incorporated into models—simplified representations of how some thing works, such as a market or segment of the economy.


cqzhoujie:

当然是有效的,不然你就吃不到饭罗。这是一个排序的规则问题,即是间优先还是价格优先。如这在股票市场买卖时遵循的原则。如果是价格优先,自然是价高者优先,就像拍卖市场的规则。排序规则的制定往往基于公平的原则,当然在时间优先前提下,只要规则允许你也可以出卖你的优先位置,就像买房排队者可以出卖自己的优先位置一样。在人为制定规则或伦理道德的规则下,优先位置代表优先权。至于边际效用的问题,如果你觉得队伍太长,排队不划算,你完全可以放弃排队,而采取其它方式满足胃的生理需求。同时你也可以选择去插队,但这无疑将破坏规则,你将在面对受到相应的惩处(成本)与收益间进行选择!


参阅: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07&id=45626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