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需求价值论1

需求价值论

    价值问题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本文从“需求”的角度对价值、主观价值、客观价值以及社会经济的价值体系进行自己的分析论证。通过“需求”来看待价值,这在经济学中尚无先例,本文首开先河,意在为读者呈现一种全新的主观价值理论。

    三百年前,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弟提出了“劳动价值”的说法,后来的经济学的大师们亚当.斯密、李嘉图等人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思想,最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的完善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并将这一思想推到最高峰。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劳动价值论”曾经是经济学中占有统治地位的理论。

    在十九世纪末,杰文斯、门格尔创立了“效用价值论”,向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效用价值论”经过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维塞尔等人的丰富和发展,不断在西方经济学界扩大影响,并逐渐成为经济学的主流。

    在经济学界,这两种主要的客观价值理论尽管声名显赫,但质疑之声一直以来是不绝于耳。笔者认为,问题就在于这些理论对价值的认识存有偏差,它们都没有在价值概念中区分个人和社会、主观和客观,将个人主观价值和社会客观价值混为一谈。“劳动价值论”把价值规定为“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只是从社会和客观的角度定义价值,完全否定了人的主观意识对于价值的决定作用。“效用价值论”虽然抓住了人的因素,但可惜他们找到了进入价值理论的大门却只是在门口徘徊张望,最终他们只见“效用”的入口,却找不到价值的出口,看不清里面的主观价值和外面的客观价值如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际上价值的出口就是“需求”,“需求价值论”正是从这里打开了认识价值的大门。

1、需求与欲望

    在经济学中,“欲望”一词是由“效用价值论”的学者们提出来的,他们的本意是想通过“欲望”来解释人的主观意念对于价值的决定作用,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这无疑是一个创举。门格尔及其他的追随者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分庭抗礼的“效用价值论”。但是,“欲望”这个东西,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它都是一个纯主观的概念,由于它不受任何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可以随心所欲大小无度,存在无法计量的致命缺陷,因此,要将它做为价值存在的依据,从根本上讲是不可行的。“欲望”不能在“价值论”中充当主角,于是“效用价值论”的学者们便用“效用”取代“欲望”来充当价值的基础。可是,“效用”最终也同样栽进无法计量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在经济学中,“使用价值”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它却不能成为商品交换的依据,原因是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互之间不具有可比性。那么,同为一物的“效用价值”也有相同的尴尬,不同的“效用价值”相互之间也不具有可比性。其实不管从那个角度去审视,“效用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是一对双胞胎。它们就是一根绳子的两头,这根绳子就是“人与物”的关系。当一个“人”与一个“物”建立起所有关系后,从物的客观角度去看,物对于人具有“使用价值”,如果从人的主观感受的角度去看,物有“效用价值”。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两种价值会有一些区别,可它们本质上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还是同一个东西。不同物品的“使用价值”无法比较,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比较方法。如果它们的“效用价值”可以比较,那么“使用价值”的不能比较问题也就不存在了!人们只要将物品“效用价值”计量、比较的结果,当成是“使用价值”的计量、比较的结果,问题就解决了。!但是这样一来,不同物品的“使用价值”无法比较的结论也就不复存在了。简单地说,一件棉衣保暖的“效用价值”和一个面包用来充饥的“效用价值”是没办法进行比较的。通过个人主观感受得到的“效用”根本找不到统一的客观的计量标准。把一个无法计量的东西当作价值,自然会在如何衡量比较的关键问题上说不清道不明。西方经济学家们绞尽脑汁,先后提出各种“边际效用”理论,试图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其中公认的最有创意的是希克斯,他继帕累托之后,发展了边际效用价值论。他用“偏好尺度”代替“效用函数”,用“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代替“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一系列看起来很漂亮的代替,事实上只是五十步代替了一百步,只是解决了面包和米饭的比较问题,至于面包和棉衣该如何比较、如何排序,要用他的这些“规律”破解这道难题,还是勉为其难。把“效用价值”做为经济学中商品交换的依据,只不过是坚持“效用价值论”的经济学家的一厢情愿。

    “欲望”是人的本性,但不是社会的本性。“效用价值论”的经济学家在用“欲望”来分析社会经济时,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忽略了社会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以及社会对于“欲望”的强大约束力。人类社会是有组织、有规范的,不可能也不允许社会成员全都按照个人的“欲望”行事。个人的“欲望”在现实中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几个方面的挤压,一是社会法规的强制规范,二是与社会其它成员个人“欲望”之间的冲突、碰撞,三是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自我约束。这些限制给本来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个人“欲望”戴上了镣铐,将它束缚在一个现实的范围之内。“欲望”经过社会因素的压缩裁剪,变得合理、实际、有界,并因为有界而使自己具有了形体,产生了质的变化,变成了社会的现实——“需求”。

    凡是精神领域的产物,就象是一个灵魂,到现实的世界上来就需要有一个真实的化身做依托。对于“欲望”而言,“需求”就是它在社会经济中的化身。“欲望”正是经过“投胎转世”为“需求”,于是从精神化身成了现实。

    “需求”和“欲望”二者虽然质地上相同,但各自的特性大相径庭。我们可以把“需求”看作是一个由“欲望”的空气充起来的气球,这个气球的外壁就是理性。作为空气的“欲望”,它无拘无束,不可捉摸,它的膨胀会勾起人们的贪婪、导致犯罪、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需求”则不然,它是现实的、客观的、有界的,它体现着社会的理性,能够引导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在社会经济中,真正有意义的、能起统计作用的不是“欲望”,而是“需求”。

2、价值

    价值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学的问题,也是其它众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对象。对价值是什么的争论,从古延续至今。这也就难怪经济学界对于价值问题讨论,一直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虽然古典经济学家们普遍对“使用价值”不感兴趣,但“使用价值”是一切价值的基础,研究“价值”问题当然离不开对“使用价值”的探讨。可是古典经济学的各种经典著作,对“使用价值”的来源、性质、特点所言极少,甚至还明确宣称“使用价值”不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理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中不包含“使用价值”。

    实际上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既然“使用价值”是一切价值的基础,那它在价值形成的链条中肯定是举足轻重的重要一环,在研究交换价值中自然也是不可或缺。事实上,当人们提到“使用价值”时,价值的概念就已经存在了,否则的话“使用价值”一词便无从谈起。古典经济学将价值定义为劳动价值时,完全忽略了(也可以说是回避了)“使用价值”中“价值”含义的问题,这正是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的一个漏洞。

    价值是物的社会属性,这应该是无可争议的。所谓物的社会属性,就是物与人(或者是人与物)的关系。事实上无论劳动价值论还是效用价值论,在谈论价值问题时都是在论述物与人的关系,只是各自的角度不同而已。劳动价值论是从人如何生产商品的角度研究价值,得出了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结论。人在生产中将必要劳动时间凝结在商品里,这反映的是生产中人与物的关系。效用价值论则是从消费的角度研究价值,讲述了物的效用对于人的意义,这个效用价值反映的是消费中人与物的关系。所以,物的价值不管它是何种类型,其本质都是人与物关系的产物。

    物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属性,与生俱来生来的只有物理、化学、时间、空间等自然属性,物的价值是由人赋予它的,价值的大小也是由人来决定的。尽管人在确定物的价值时要依据物的性质,但是,物无法掌控人对于自己的认识。人是物的主人,物是人的奴隶,物的命运掌握在人的手中,物的价值是人对它的一个评估值,给它挂上的一个标签,价值的大小当然也是由人来决定的。所以,同为一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相对于不同的人,它可以被人捧上天价值无量,也可以被人打入冷宫价值为零。

    物是客观真实的,是实体,价值是人对物的认识和评估之结果。在如何看待价值的问题上,需要强调的是:价值不是实体,而是对于实体性能的评估值。价值与实体同指向一物,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不可等同看待。实体通过人的认识和评估转化为价值,价值只不过是实体的一个虚拟的“映像”。假如将物比作月亮,人比作水,那么价值就是水中月。水中月不是真实的月亮,也不能称之为“月”,确切的说它只是月的一个影子。实体在上,月影在下,差距何止千里。如果硬要在月影里去探寻真实的月亮的存在,岂不是十分荒谬。

    价值源于差别,用于比较。在一个毫无差别的集合内部,价值不会存在。价值的作用是在不同的物体之间进行比较,事物就是通过这种价值大小的比较,分出高低贵贱,确定各种物的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物的价值量是由人度量出来的。度量的方法就是将物放在由人自己选定的一个价值体系中,用这个体系的价值尺度对它进行衡量,得出一个价值量。如果我们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物所处的价值体系就是一个坐标系,物就是这个坐标系中的一个点,这个点的座标值就是物的价值。由于物的价值量一经确定,它的地位以及它和其他物之间的关系也随之明确下来,因此,对于物来说,价值量实际上就是代表了它在价值体系中的地位或者说是级别、等级。

    物的价值所具有的性质和大小,完全取决于度量它的价值体系。或者说,不同的价值体系会赋予物不同的价值。鲁迅先生在评论《红楼梦》一书时就曾写道:“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本《红楼梦》被不同的人放进了不同的价值体系,结果得到了完全不同的评价。正是价值的多样性,才使得价值理论的研究群雄并起。每一种价值在它自己的体系中都是如鱼得水,并极力将其它的价值理论统统堵在门外。尽管物有着各种各样的价值,但是,对于社会经济来说,有意义的价值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经济价值。
 
原文网址http://space.efnchina.com/user1/3985/11680.html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