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郑渝川:民主需要常识

  《民主不是万能的》是一本优秀的对话集,对话对象是曾经或者正生活在异国的 “跨国公民”,如日本的加滕嘉一、韩国的李珉泰,以及在外国的中国人,比如在日的诗人田原,在美国的玛雅,在加拿大的连鹏……作者通过与他们的对话,探讨对西方民主的理解、对中式民主的不解,以及对中国民主进程的建言。他们都具有他乡和异乡的双重经验,所以看待中国和世界时,可以互相对照和参照,而他们的意见和思考,也更为理性,更值得倾听。

《民主不是万能的》
作者:王千马
出版:中国发展出版社

  有关民主的讨论,实际上只是这本书的一部分,即书中十篇人物访谈中的前三篇,受访对象分别是曾任剑桥大学讲师而后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的青年学者、公认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刘瑜,美国加利福尼亚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知名政治和文化作家徐贲,《凤凰周刊》副主编、公认的左派知识分子玛雅。

  这三名受访对象的观点立场显然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不同正反映出知识界、网民对民主的差异化理解。民主作为价值观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至少在同一个时代,很难被歪曲。但如何转化和应用到政治实践,某种具体转化和应用究竟是否首先体现民主精神,民主指导下政治实践的效能问题,却容易带来分歧。这种分歧直接导致对民主的相异解释,也就是说,不同观点立场的人所谈的民主,在实践层面根本就不是一个对象,进而让对民主的模式化赞美或者批评常常失去意义。

  《民主不是万能的》一书以民主为主题的三篇访谈,通过作者王千马对设问及访谈进程的把握,有效引导出上述三名受访对象对民主价值观念、政治实践的共识。刘瑜说,“人们关心民主这个话题,本质上是关心自己,因为公共生活在以各种方式影响你自己的生活”;这种关心,如徐贲所言,在法治前提下,可以通过程式化的政务公开与公众监督,得以实现,建构公民政治的基础,反之,就一定会制造政治八卦甚至小道谣言;实际上,这与玛雅所言“空谈普世价值观,解决不了中国目前的问题”并不矛盾。简言之,法治前提下,积极的公民参与,就是比较优秀的民主实践方式,也唯有如此,选举民主才不会成为少数人决定所有关系公民权益等重大问题的程序摆设、分肥游戏。

  “法治”,“公民参与”的制度保证与空间,这两点仍有赖于对常识不厌其烦的普及,激活越来越多的人具备独立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刘瑜在访谈中提出,现在“很多人,他一定要附着在某个群体当中才会生存。而所谓的追求时尚,也是一种企图把自己埋没在一个群体当中来获得安全感的方式……这种人就算他观念跟我一样,我都觉得不是一种好事。 ”

  《民主不是万能的》书中其他七篇访谈,分别是作者与国际公务员翟华、旅日诗人田原、旅华日籍作家加藤嘉一等受访对象的对话。全书十篇访谈涉及到的十位受访对象,均为拥有多国文化背景的跨国公民,作者有意通过访谈,从不同视角揭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公民面临的提升要求,这也是中国这个国家完成当代转型的先决条件。

  在这其中,民主价值观念及其指导下的政治实践,是削减转型震荡甚至避免路径错误的前提,但也并不意味着,单单具有民主就足以保证成功转型。书中最后一篇访谈提到,南非1994年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真正让包括黑人在内的南非各种族公民平等行使民主权利,这种变化没有让南非经济崩溃,该国还在2010年底获邀加入“金砖五国”。但种族和解时多处妥协式的制度设计,也让南非1994年后经济发展速度显著放缓,部分社会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南非的案例,或许也可以提炼出与此书书名《民主不是万能的》一致的观点,当然,要加上一句,没有民主,是万万不能的。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