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听弗老讲那货币的故事

我想从著名童话小说《绿野仙踪》说起。

  《绿野仙踪》描述的是小孤女多萝西厌倦了平凡单调的乡间生活,幻想到彩虹以上的地方寻找仙境,后来果真有一阵怪风把她吹到一个遥远而陌生的仙境。在仙境中,她结识了三

个新伙伴——没有脑子的稻草人、没有心脏的铁皮人、没有胆量的狮子。他们结伴同行,一起战胜了种种困难险阻。1939年,好莱坞将这本小说改编成电影,就是著名的儿童音乐电影《绿野仙踪》。这部片子由童星朱蒂·迦伦(Judy Garland)主演,片中的主题歌《跨越彩虹》获第十二届奥斯卡最佳歌曲奖。在1990年3月举行的第62届奥斯卡颁奖典上,当著名歌星黛安娜·罗丝上台演唱这首半个世纪以前的电影歌曲时,台下所有来宾,从白发苍苍的老艺术家到初出茅庐的新秀,竟同声高唱。

  这部电影至今仍然是儿童影片的经典。不过,电影容量有限。原著中还有个第20章,叫作“脆弱的瓷器之城”。瓷器的英文是china,China的首字母大写就是中国。现在来说这部电影的片名,片名是旧译,译成“绿野仙踪”不知是什么根据。因为从英文原文看,意译和直译都谈不上。电影采用的就是小说原著名:The Wizard of Oz。Oz是指land of Oz,所以书名直译应该是“Oz国的巫师”。根据考证(Rockoff,1990),《绿野仙踪》的背景极有可能是一段美国货币史。书的作者弗兰克·鲍姆(L.Frank Baum,1856~1919)因为反对美国1870年代放弃金银复本位、采取黄金单一本位制的做法而写了这本书。从1870年开始,英法德诸国都弃金银复本位而采用黄金单一本位,所以在国际市场上,白银因失去了作为国际储备的资格而价格大跌。美国为了跟上世界潮流,也于1873年宣布放弃金银复本位改用金本位。鲍姆和当时众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这是美国货币政策的一大错误,史称“1873年之罪行”(Crime of 1873,见《货币的祸害》第三章)。二十五年后,鲍姆通过童话的形式,痛斥了这二十五年间因为废止金银本位而产生的祸害。他在书中让多萝西有一双魔力强大的银鞋(隐喻银本位的重要性),让她住在绿色翡翠城(美钞就是绿的),城里还有个名叫盎司的巫师(Wizard of Oz),而Oz正是Ounce的简写,是金银的单位。在第20章,多萝西要穿过一座瓷器城,城里所有的东西都是瓷的,瓷地、瓷屋、瓷牛马、瓷猪羊等等;人当然也是瓷做的,甚至还有个瓷公主(考证说是指慈禧太后)。结果,多萝西在这座城里,踢碎了放牛奶的瓷桶,撞倒了挤牛奶的瓷女孩,弄断了牛的一条腿,女孩的手臂也撞出个小洞。就在他们离开这座城市时,又不慎弄倒了一座教堂。据说,鲍姆的意思是,中国是个银本位的国家,在欧美各国放弃银本位后,中国货币的对外购买力大贬,而多萝西和她的朋友(美国的白银政策),则给这座脆弱的瓷器城带来了惊慌和破坏,慌恐甚至使人们毁坏了教堂(社会动乱和义和团运动的前奏)。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显然比较喜欢这个故事,也看过了罗克夫发表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的论证文章(顺便说一句,论证过程及其精彩)。因为弗老在《货币的祸害》一书中,不仅提到了这个故事,还对美国白银政策对中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用弗里德曼的说法,在他几十年的货币研究生涯里,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注意到,货币制度中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变化,常常会引发出影响深远而且始料未及的后果,就像美国的白银政策会对遥远的中国产生影响一样。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常常认识不到货币体制乃至货币政策的细微变动会给社会乃至国家的命运带来影响,其中的原因是,在人们的眼中货币太过神秘。不过,如果你读了弗老在第一章“石币之岛”中讲述的故事,你可能会对货币有全新的认识。说是在太平洋加罗林群岛中有个雅浦岛,岛上不出产金属,所以岛上使用打制成圆形的石头作为交换媒介,岛民们管这种当货币使用的圆形石头叫做费(fei)。用石头作货币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比如羽毛和珠串等都一度充任过货币。这里值得说道的是岛民们用石头作交易的方式。与世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个岛上的居民在完成一笔交易后,竟然可以不用搬走石币。最典型的例子是,有一家人的祖上曾经在另外一个盛产石头的岛上,采到了一块硕大的费(石头),在运回雅浦岛的途中,运“费”的木筏遭遇了风暴,为了救人,只好砍断了捆着费的缆绳,费也因此沉入海底。幸存者们回家后,都证明那家人得了一块质地优良的费,体积也非常巨大。从那时起,岛上所有的人都承认,石头落入海底只是一个意外的事故,事故太小,几乎不值一提。海水虽然淹没了石头,但影响不了石头的购买价值。因为,石头已经被凿制成型,很多人都看见过,所以石头虽然在海里,但就像放在家里后院一样。因此,这块费虽然躺在大洋底下一动未动,但它在岸上却媒介了几辈子的交易。更好玩的是,因为雅浦岛上没有公路,当时的殖民统治者想修一条路,但命令发下去后,岛民们因为赤脚走惯了碎珊瑚小路而懒得执行。情急之下,统治者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派出一个人,拿着一支黑笔,把每块有价值的费都画上一个黑十字,表示这块费已经被政府征收。这个办法真的很神,岛上的公路马上就修好了,而且非常齐整。然后,当局又派出几个人,擦掉了费上的黑十字,擦掉了黑十字的费又成了岛民们自己的资本,岛民和当局都很高兴。

  在这里,弗里德曼展示了他是如何通过一些表面现象来探讨货币现象的。他对这个故事感兴趣并不是出于猎奇,而是想让我们认识货币。所以,他又说了一个文明社会都司空见惯的事情来和岛民们的行为加以对比。

  这回说的是1932年,法国银行因为美国经济中的某件事情而害怕美国放弃金本位,害怕美国不再按照一盎司黄金兑换20.67美元的传统价格兑换黄金。于是,法国银行要求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把法国存在美国的美元资产,转换成黄金。法国并不想把这笔黄金装船运回法国,所以法国银行要求联邦储备银行把黄金存到法国银行的会计账簿上。于是,联邦储备银行的官员来到地下金库,将那笔黄金从一个柜子里拿了出来,又放到了这个金库的另一个柜子里,不同的是,这个柜子上有个标签,标签上表明,这个柜子里的东西是属于法国的。

  联储官员的这一行动当然会见诸财经报刊头条,内容自然是说美国的黄金储备正在减少,法国的黄金储备正在增加。市场对此的理解则是,美元走软,法郎走强。历史上,这次因为法国向美国兑换黄金而造成的所谓黄金流失,最终成了导致1933年银行业大恐慌的原因之一。

  现代人和原始岛民对财富的看法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原始岛民将开采出来并打制成形的石头视为自己的财富,宝贝似地放在自家后院墙根下;现代人将开采出来并经过冶炼的黄金视为自己的财富,又埋进精心设计的地下金库中。某一样东西为什么会成为宝贝,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每个人都相信别人会接受这个东西。你看,哪怕我们只是捏着一张纸,如果每个人都认为这张纸能代表财富,我们就会十分宝贝它。只是,为什么这个代表财富的货币,有时候人们会豁出命去挣它,有时候又只有在枪口指着的时候才肯接受呢?按照弗老在书中的说法,这里其实存在一个信念价值,石头或黄金或纸张能代表财富是基于人们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有时候非常强大,坚不可摧,有时候非常脆弱,不推也倒。

  美国独立战争时,美国大陆议会为了支持战争大量发行大陆币。大陆币发行过多,所以纸币所允诺的清偿力没有相等的信用,因此大陆币没有人愿意要,老百姓只有在枪口指着的情况下才肯接受大陆币。1918年俄国革命时,苏维埃政府也发行了过量的卢布,过量的卢布没有人要。相反,革命后沙皇时期的旧卢布还在民间流通,并继续严格保持着原有的价值。原因是,当时民间还有一点期望,认为沙皇会回来清偿保证发行的沙皇卢布。这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实际上是基于一种信用,这种信用是一种力量,它能够自然生长,但不能人为构建。

  中央银行非常清楚人们对货币的信念价值,因此我们常常听到的宏观调控或是动用货币政策工具,利用的就是人们对货币的信念。央行最常用的就是利用人们对货币的信念多发货币,从而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但这种做法的结果却常常是破坏了货币的信念基础——信用。

  弗老又用一个故事来给出解释。他假设有一个经济长期稳定的国家,有一天,一架飞机飞过这个国家,并且从天上撒下一笔钱,这笔钱的数量等同于这个社会流通领域中的货币量。我们知道,人们当然会把这笔钱收进自己的腰包。

  好了,如果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把这笔多出来的货币放在家里,就不会出什么事情了。在经济中,价格还是原来的价格,收入还是原来的收入,只不过每个人手中的现金余额增加了。可是,从人的本性讲,他们不会这样行为。再没有什么事情比现在手中有了更多的钱更让人高兴的事情了。人们会去花钱。但是,这笔多出来的货币在流通过程中会从一个人手中转到另一个人手中,当每个人都感觉手中的货币多了,都以为自己富裕了的时候,商品的价格也在上涨,上涨的程度刚好在抵消这笔多出来的货币。因此,在天降一笔货币之后(类似央行扩大货币供给),社会会在一开始需求扩大的时候,高兴一阵,但不久就会清醒过来,商品价格就会急剧上升。在这里,弗里德曼非常冷静,他只是在讲解通货膨胀的过程和原因,他未作任何价值评价。实际上,如果接下来让我们评价通货膨胀的实质,如果我们也仿效弗里德曼用一个故事来描述通货膨胀的实质,那只能是用五鬼搬运的故事。

  五鬼搬运见于中国旧小说,说五个小鬼可以不启人门户,不破人箱笼而取人之财物。说白了就是空手套白狼。如果银行指着发钞票来刺激经济,比如现在的增加贷款,实际也就是在施展五鬼搬运法,老百姓虽然也增加了钞票,但面对的商品价格也在上涨。得利之人当然也有,就看搬运来的他人财物归谁使用了。

  我们再回到原来的议题——货币信念价值的基础,即信用。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货币信用遭到破坏是因为货币数量过多。弗里德曼认为,除非货币数量受到控制,否则任何信念价值都会遭到破坏。然而,数千年来,对货币数量唯一有效的控制,是通过货币与商品之间的联系达成的,这种联系是价格水平的锚。用欧文·费雪的话说:对于相关国家,拔锚起航是一个祸害。实际上,同样的问题很早就被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注意到了。在英国1819年就选用白银还是黄金作为本位币的国会辩论中,李嘉图就是出于对货币数量的考虑,使国会同意选用黄金而非白银作为英国的本位币。事实上,李嘉图起初本是支持银本位的,但后来几名技术人员的话影响了李嘉图,使他认识到,“机械特别适合于银矿使用,因此非常容易导致这种金属量的增加,并因此而使其价值发生变动”。有意思的是,这种考虑虽然不错,但因黄金数量有限,不能很好地媒介商品交易,所以白银一直也在流通。1850年,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发现黄金,黄金潮使世界黄金存量突然增加,紧接着,欧洲国家一个接着一个从银本位制转向了金本位制。这种转向,当然也有仿效当时世界强国英国的意思。1873年,美国众议院以110票对13票,参议院以36票对14票,通过了《1873年铸币法案》,废弃了白银,采用了黄金本位制。

  货币数量的忽多忽少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简直让人匪夷所思。李嘉图听信几名技术人员的话,以自己在英国的影响力使国会同意选用黄金而非白银为本位货币。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必然,反正英国从此进入资本主义黄金时期,强盛的国力使世界各国紧跟其后相继采用金本位,而放弃银本位和复本位,就连当时的美国也不能反其道而行。但是,世界选用黄金的结果是世界黄金供不应求,黄金数量不敷使用。其结果与货币数量增多一样,不过不是通货膨胀,而是世界性通货紧缩。

  世界性通货紧缩使世界上要求恢复白银本位的呼声非常之高。1896年,美国民主党的威廉·詹宁斯·布莱恩就以此为政纲竞选美国总统。然而,早在1887年,正是黄金的紧缩促使苏格兰三位化学家发明了氰化法,这种方法可以从低级别的矿石中提炼出黄金。1896年,非洲的金矿使用这种方法使世界黄金量突然大增,黄金数量的增加又导致了黄金通货膨胀,从而断送了布莱恩的政治前程。而全世界弃白银不用而造成白银世界市场价格下跌,使当时仍然采用银本位的中国的货币价值下降。从那时起,中国的国库储银总是不够用,买枪买炮买军舰总是没有足够的银钱,瓷器城因此而发生的恐慌是否与此有关呢?

  弗里德曼不仅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会影响到经济,小到影响一个人的政治生涯,大到影响到一国的政治命运。这里还有一个故事。1933年,美国罗斯福总统为了争取白银集团的支持,颁布了白银购买计划。白银购买计划的本意是想通过提升白银价格,为白银生产商提供补偿。但白银价格的上升使当时中国的货币(白银),相对于世界各国货币升值,中国货币的升值使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出口大幅度下降。本来,在1930年代的世界大萧条中,中国因为实行的是银本位,所以没有受到世界经济萧条的影响,但白银购买计划却使中国在大多数国家都开始从大萧条走向复苏时,走向了国内萧条。最后甚至迫使中国退出了银本位,采用金本位。弗里德曼则进一步认为,正是因为中国放弃了银本位,所以,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时,蒋介石没有了可以为政府的扩张性支出融资的白银储备,因此只能靠印刷钞票来购买军火。战争中,由于美国政府给了国民党政府大量物质援助,所以恶性通货膨胀没有爆发,但战争结束后,积蓄下来的通货膨胀和敛钱的货币改革,“使蒋介石失去了社会人士对其保留的最后一丝尊敬”,并将蒋介石送往了台湾。

  讲述货币的种种史实或故事并不是弗里德曼的目的,目的是透过史实或故事,让人们对某些货币现象有一定的认识。毕竟,货币与我们每个人都大有干系。我们从故事中知道,一国货币的数量,必须与一国的商品数量相联系,这种联系一旦发生变动,不管是数量增加还是数量减少,对相关国家都是祸害,而一国的货币体制哪怕略有变动,对社会或国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都无从预料。《货币的祸害》真义或在于此。

  (《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断》,米尔顿·弗里德曼著,安佳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8月版,18.00元)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