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财经》杂志3月荐书

本刊3月荐书
    《财经》杂志/总154期    2006.03.06 00:00

    《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美)埃里克弗鲁博顿、(德)鲁道夫芮切特著,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当新制度经济学在中国已经广为流传甚至有些“泛滥成灾”之后,这本标准教科书式的著作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好在早几年前,这本书的英文版本就已经在北大及其他学校的课堂上得到应用了。译者在后记中提到,北大的周其仁教授将本书排在新制度经济学课程参考书目的第一位或第二位,这没错,但也不大确切。事实上,每一位选修周教授课的同学,总是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去读数十篇该领域内的经典论文,要么就精读本书——其分量可见一斑。
    在书中,两位作者将新制度经济学理解为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分析方法和合约理论的某种混合,在前半部分分别加以阐述,但它们又统一在“交易费用的存在必然会对制度结构以及人们具体的经济选择产生影响”的逻辑之中;后半部分则将理论应用于对市场、企业和国家这三种基本制度类型的分析。全书充分地向人们展示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贡献——“在交易费用为正的世界里,制度是重要的”。

    《普通法》,(美)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著,冉昊、姚中秋译,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1月第一版
1880年11-12月,时年39岁、身为波士顿一名普通律师的作者,接受当地一个学社的邀请,为一群半外行的听众做了一系列关于普通法的演讲,并于次年结集成书。书的出版并未造成什么轰动,但作者由此建立的学术声誉,使他于1882年相继成为哈佛大学教授、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大法官,多年以后又成为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这本书也被公认为美国法律学术领域最伟大的著作。
    对非法律专业的读者来说,最值得注意的或许是作者对普通法理念的阐述。作者将法律和道德区分开来,也反驳了当时以逻辑来解释法律发展的取向,书中类似“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之类的经典表述比比皆是。这些思想都已经融入到了普通法的传统之中。对中国读者而言,身在大陆法系传统之内,又处于两大法系交汇融合的时代,了解和理解普通法无疑会是有所裨益的。

    《贫富与政治》,(美)戈登图洛克著,梁海音、范世涛等译,长春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如同我们曾多次提出的,要缓解中国社会日益积累的社会冲突,公共选择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一课。本书作者曾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合著《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开创者之一。本书是其论文的合集。
    作者分别探讨了多数表决规则、政府行为的社会成本、政治进入壁垒等问题,反驳了之前占据正统地位的“市场失灵时应求助于政府”的观点,论证了“政府失灵”的可能,认为“只有在有理由认为政府将比市场的失灵程度更低时,我们才应求助于政府”。
    《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顾昕、高梦滔、姚洋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本书作者以详细的数据、实地的调查为基础,通过谨慎而规范的分析,将中国医疗体制的问题归结为一个制度缺失和两个制度错位。制度缺失,在于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缓慢;制度错位,是医疗保障组织者未能行使第三方购买者的职能,且医院服务对象集中在初级医疗服务之上。进而,他们否定了放弃市场化的观点,提出了“有管理的市场化”这一新的改革思路。
    事实上,市场与政府并非二元对立、非此即彼,从“政府需要干预”推不出“政府应该直接生产”,政府是可以以保险者、购买者、规划者及监管者的身份存在于体制之中的。这样的论点及分析,给当下纷杂的讨论注入了一丝清新和严谨之风。

    《史无前例的年代:一位人民日报老记者的笔记》,纪希晨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版
“文化大革命”,这场中国当代史上最沉重的灾难,无疑需要全民族持续深入的反思;而反思的首要条件,是占有尽可能丰富的、各种形式的真实历史资料。遗憾的是,在“文革”已经过去30年后的今天,历史仍留有太多的空白。本书作者同时以亲历者、采访者和叙述者的视角,将那段历史尤其是政治高层的风云激荡呈现了出来,其真切之处,常令人有切肤之痛。痛定思痛,我们需要将这样的反思继续引向深处,尤其需要探寻灾难的思想和制度根源,让类似的灾难再莫重演。■

本刊学术组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