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广告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常言有道,非常时期要用上非常手段。金融海啸,百年一遇,那又怎不引发这种、那种非常手段以应对当前危机?别的不说,《美国今日》早前便有这样的头版新闻:“数学老师数口精--测验卷卖广告”(Teacher does the math -- and sells ads on test papers.)那是一宗什么的非常事件?


事情是这样的。经济不景,政府收入下跌,加州圣地牙哥附近的校区要收缩教材使费三分一。数学老师范柏(Tom Farber)过去每年要用上五百美元印试卷、习作,在新预算下学校只拨三百一十六美元给他作经费。如何是好?

试卷卖广告

范柏老师脑际灵光一闪,找来圣地牙哥的一报一刊,透过它们呼吁广告赞助教材:测验卷广告费十美元、小考二十元,大考三十元。不消几天便吸纳了七十五名“赞助商”,共筹得三百五十美元,克服了经费不足的难题。
什么人会在数学试卷上卖广告?《美国今日》说三分二的“赞助商”其实都不是商户而是学生家长,他们在试卷上印上激励劝勉之词而不是要卖什么东西,算不上是广告。


其余三分一的赞助商倒是打真军要透过试卷传递商业讯息,当中从结构工程师到牙医都有。牙医的箍牙广告--Brace Yourself for a Great Semester--语带双关,鄙人秃笔一管,自问没有本事作信、雅、达的尝试,各方高手还请帮个小忙。


范柏老师找人赞助试卷之举,同样创意无穷,然而教我感到兴趣的,倒不是他筹得的三百五十美元。《美国今日》说美国的老师们平均每人每年自掏腰包四百三十美元补贴教材使费。即使没有赞助,范柏老师不难会自己倒贴试卷开支。此外,美国有这种、那种支援老师的组织,就算不是在试卷上卖广告,范柏老师理应可以找到别的门路,弥补经费的不足。

广告吃重

然而《美国今日》隆重其事将这新闻放在头版,足见广告赞助试卷确是破天荒第一趟,而这亦凸显现代商业社会对广告的倚重--要不然范柏老师又岂会动起广告的旨意来?广告何以来得那么重要?

才疏学浅,没有考据过“广告”一词到底是“我国古已有之”还是舶来advertisement的译本。姑勿论如何,“广告”二字则确又传情--不管是在试卷上登的宣传字眼,街头巷尾的海报招牌,报章、杂志的版面,电台、电视、互联网的宣传片段,以至有香港特色的专栏鳝稿,广告的作用都是广为宣传商品及服务的存在、功能、特性、价格等等,其广泛之处,就算是那些完全没有这个需求意欲的人亦不能幸免,通通成为广告的网罗对象。

广告这个有“宣传”无类、有杀错冇放过的特质委实令人费解。就以赞助范柏老师的商户而言,中学生容或会为牙医的广告打动,给父母施压,花钱箍牙扮靓;可是中小学生又有可能光顾结构工程师吗? 

卖广告嗮料?

诚然,结构工程师赞助试卷的用心可能纯粹是精神支持范柏老师,而不是志在招揽生意;可是区区在堆填区度日,一天到晚还是走不掉为四面八方而来的补习天王、银行信用咭、高清电视、数码相机、排毒丰胸纤体美颜……广告的冲击。对牛弹琴,不是太“嗮料”浪费了吗?

是的,社会上绝大部分的人都不难像在下那样,不为商家们凿空心思、绞尽脑汁、用上偌大笔广告费,铺天盖地作的促销宣传所动。卖广告的商家亦是消费者,他们当然又岂会不知道对好些“受众”而言,广告往往是起不到促销之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做生意的人怎可能如斯奢侈?

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倒老板的米,故意否定广告的效用(没有广告支持,敝刊--及绝大多数传媒--还活得下去吗?),广告的效用毋庸置疑--长时间来,商家们不已用真金白银肯定其促销之效吗?然而向中小学生男士长者卖排毒丰胸纤体美颜广告,那又岂非浪费? 

艾智仁的SOS故事

不一定。天女散花般的广告,未必便是浪费。依我看,这当中牵涉到一个根本得很的理念问题:怎么样才叫符合资源效益?很久很久以前,大教授的老师艾智仁(Armen A. Alchian 1914-)给我说过这个故事:

在没有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年代,一艘渔船在大海遇难,发出三长两短的SOS求救讯号。一百艘渔船从渔港出发,朝不同方向搜索遇难船只。幸好一艘搜救船找到了出事渔船,救回船员。这么一来,其余九十九艘渔船的努力是否便浪费掉了?

有了精准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一百艘渔船当然都可以聚焦朝着遇难渔船的确切位置出发,万无一失,救回船员。商家们大卖广告,因为他们跟没有GPS设备的拯救船一样,都没有绝对把握知道谁是他们的顾客,亦没有什么十拿九稳的办法可以打动潜在顾客的购买意欲,那么除了渔翁撒网,施出浑身解数透过不同的媒体广为宣传,又还有别的办法吗?

这不是说商家们没有试图发展促销的GPS--针对性地只向有购买意欲的潜在顾客作宣传。那固然是市场调查公司的专业,而无论是报纸、杂志、电台、电视以至这个那个网站亦莫不有其市场定位--按口味需求性别收入等因素有针对性地组织集结不同的销售对象--以帮助商家将促销宣传对象聚焦起来,节约银弹。

难于锁定促销对象

有了电脑及统计学之助,锁定促销对象的工作更是愈来愈细致精确--Google的广告费收益一如猪笼入水,正正是因为是其搜索器能报章、杂志、电台、电视……所不能,可以较为精确地锁定购买意欲高的销售对象。针对性尽管大为提升,各式各样的广告--包括在试卷上卖广告--可还是有增而无减,何也?

道理之一,科技尚未发展到足以令促销可以像治疗癌症那样,“标靶”式瞄准顾客。Google虽则试图将搜索的题材选项跟商户的广告拉在一起,可是对汽车有兴趣的人并不见得便要买车。这些年来,我差不多没有一天不借助Google的搜索器及其电邮服务,可就记不起因此而买过些什么。

像我这样的用家肯定为数不少,那可又无碍商家们不断向Google进贡。在在可见,互联网、搜索器无疑神乎其技,那跟精准地锁定顾客以收着实促销之效仍然大有距离。那么除了继续渔翁撒网,大卖广告,又还有别的办法吗?
再者,就算排除万难精确地锁定了促销对象,购买意欲因时、因地、因人而不断改变。这一刻,汽车发烧友可能没有买车的意欲,天晓得下一刻他会怎样想?冲动消费也者,就是当事人自己亦不知道什么时刻会萌生冲动。如斯一来,商家们又岂能不枕戈待旦,全天候、全方位卖广告,在消费者忽然冲动起来的一刹那,把他手到擒来?

传媒的璀璨日子在前头

换言之,广告铺天盖地、无处不在、处处皆在,一来那是因为在商品多元高速发展的后工业化社会,有麝自然香之说完全站不住脚--吸引消费者的香料太多,不透过广告宣传,根本便没有希望突围而出。二来,消费者的购买力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提升,愈来愈有条件作其冲动消费,不是24/7持续广告攻势,那又何以抓紧稍纵即逝的缺口,乘虚而入?

在这样的大势下,Google的科学家们不管如何努力锁定促销对象,商家们对广告的倚重反而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物质丰裕选择多,广告势将随着消费选择的增加而全面递升。传媒跟广告是连体婴,广告愈来愈蓬勃,传媒又岂会就此凋零?传媒的璀璨日子理应还在前头吧! 





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http://bbs.efnchina.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68&ID=401740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