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试谈“三农问题”与人才

邦孚:

以下是个人拙见,不当处望批评:

试谈“三农问题”与人才

农村改革关键在于人才,就象城市在改革的初期一样。
过去,教科书上说,农民是一个无法自己代表自己的阶层,我认为这一点有道理。现在恐怕还是这样。那么,只有让基层干部来代表农民。于是,下情无法上达,政策无法贯彻。当然,我承认,大多数基层干部还是好的,但他们的素质也一样亟待提高。即便有个别素质高的,也避免不了“当局者迷”的尴尬。
回首我国城市改革初期,由于缺乏人才,可谓步履惟艰。但随着大批海外学子的回归和国内大学办学水平的提高,城市改革的步伐飞速发展。人才,尤其是活跃在工商、科研第一线的人才,其作用之大,可见一斑。
农村缺乏的正是冲在第一线的生产、管理、流通、科研人才。这一点,可以从全国各单位的扶贫工作的成果那里找到佐证。那些搞“知识扶贫”、“科技扶贫”的单位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可惜这种扶贫工作是暂时的、小范围的,这些扶贫的人才不属于农村。
听说今年国家将发行千亿国债,用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关发言人也说明了投入的若干项目,如基础建设等方面。但是,竟然没有一条是引进人才的。
我认为,人才是最基本的基础建设。在缺乏人才的情况下,把这些钱交给基层干部去运作,其效率是值得怀疑的。
是的,目前,在农村引进人才有很大困难,条件不足。但困难造就伟大。能够解决农村人才问题的人,终将铸就一代伟业!

quin8411:
 
同意楼主同志的基本观点!

遥想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无非一个"人"字,只不过手段有些残忍.中国的"三农"也一样,必须从"人"字着手.

具体措施笼统地说,有两种:
  1.短期政策:就是楼主所提到的,诸如"知识扶贫" "科技扶贫"之类的
  2.长期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笔者就是一个从农村里走出来的,深知其道路的艰辛.政府要做的是,怎样使农村的孩子更容易走出去!当然,有人也许回问:"走出去干什么?"甚至,"走出去后,农村怎么办?" 我认为这些都是杞人忧天.我们可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这个未来的比较优势,我们还可以实施人才输出战略.至于农村怎么办?我国的农业的不发达,还不是因为人太多了.

当然,这些政策的见效期间太大了,好象人们都不能等待.上届国务院总理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还不是背了好几年"赤字总理"的黑锅?
人言可谓呀!!!

以上仅是我的一家之言,欢迎讨论批评!


啸风:

真的可以这样解决三农问题?


淡泊:
 
张五常先生的话支持楼主的观点:

“中国农民的困难不单是地少人多,而更重要的是知识不足。没有任何资产能比知识资产来得稳定可靠,而不像土地,只要愿意付出代价,知识资产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
要干预市场来帮助农民吗?听我说吧:大量向他们廉价供应知识教育。有多种通过媒体(例如电视)及其它广及形式的教育方法可以选择,而天天为中国农民哭哭骂骂的大学生,不能自食其言,临阵退缩,要站出来作点义务工作了。我建议国内的大学采用美国的每年四学期制,学生选修三个学期,轮更地抽出一个学期到农村作教育工作。这经验对大学生自己也是一种好投资。
两年多前在成都几家大学讲话,听到大约百分之三十的大学生是农村子弟,很高兴。当时我说,这个数字使我对中国农民的前景看到一线曙光。万事起头难,今天农民求知的意欲明显,政府要干预,不妨顺水推舟,把补贴稻粮种植的钱转往种植知识于农民的脑子中去。”

以上转引自本论坛农业经济学分论坛硝烟弥漫先生的帖子。

这里,本人以为,仅仅帮助农民学科学是不够的。三农问题不仅是农村的事情,而是城市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什么?在战争年代,农村包围城市,农民用小推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建国后,在计划体制下,工农产品价格长期搞“剪刀差”,农村就象母亲一样哺育着城市。
现在,城市已经长大了,但仍然是农民工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在为他干着粗活、累活。

解决三农问题,城市里的知识分子、当代大学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政策应该出台一些倾斜的办法,结合市场机制,鼓励、支持人才到农村去。尤其是那些学农业经济的人才,一味地在城市里找工作,学非所用,政策应该给以充分关注。


继续讨论: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10&ID=41707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